作为一支擅长团队协作的高校实践队伍,“红心研墨”根据课堂教学需求,将6名成员分成“2名主讲、2名辅助、2名记录”三个小组。各组既有明确分工,又随时呼应,确保课堂上每个环节都能衔接顺畅。
分段授课:你讲我帮让课堂不停歇
每天的课程里,2名主讲成员轮流上阵,每人负责10分钟的故事片段讲解。一位主讲拿起小猪玩偶,边摆弄边讲“盖房子”的情节,手里还举着稻草、积木等实物道具,让孩子们看得明明白白;另一位主讲则配合着切换投影仪上的卡通图片,讲到“吹倒房子(blow down)”时,还特意做了个夸张的吹气动作,帮孩子们理解意思。旁边的辅助成员也没闲着,一会儿递个道具,一会儿轻声提醒调皮的孩子坐好。要是发现有孩子眼神飘了,就马上带头玩起“单词拍手”游戏——说一个单词拍两下手,很快就把大家的注意力拉了回来,课堂节奏始终紧凑又活泼。
分组游戏:专人带组让每个孩子都参与
到了“单词配对”游戏环节,团队采用“1名成员带1组”的方式。每组孩子在成员的带领下,比赛把“稻草(straw)”“砖头(brick)”等单词卡片,和对应的实物图片配成对。成员们嘴里不停说着“找对啦,真棒!”这样的鼓励话,手里还悄悄记下每个孩子的参与情况。有些一开始看到单词就躲的孩子,在成员的耐心引导下,也慢慢敢伸手去配对了。因为有专人盯着每组,最后所有孩子都参与了进来,没有一个落单的。
对话练习:多想办法让孩子敢开口
考虑到孩子们怕说错不敢开口,团队提前准备了简单的对话模板,比如“Hello, I’m Piggy.(你好,我是小猪。)”。课堂上,主讲成员先带着大家读几遍,辅助成员就马上把孩子分成两两一组,蹲在旁边陪着练。遇到特别害羞的孩子,就用“半句提示”的办法——成员先说“Hello, I’m ...”,等着孩子接自己的名字,慢慢帮他们建立信心。记录组的成员统计发现:第一天只有3个孩子敢开口,到了第二天,一下子增加到12个,这样的进步,明显能看出协作教学是管用的。

课堂复盘:快速调整让课程更合适
每天课程一结束,记录组就把当天的情况整理好——比如多少孩子开口了、游戏时大家多投入等等。团队马上开个5分钟的短会,快速商量着调整第二天的环节。像是发现“单词领读”环节用了太多时间,就决定第二天压缩到5分钟,让辅助成员多穿插几个“动作模仿”游戏,比如学小猪走路、学大灰狼叫,这样更符合孩子们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
8月6日至7日的这两天教学,充分展现了“红心研墨”团队把计划变成实际课堂的能力。通过“主讲带头、辅助帮忙、记录反馈”的配合模式,不仅让有趣的互动环节顺利开展,更让孩子们越来越敢说英语了。这种一环扣一环、发现问题就及时调整的协作方式,为后面更深入的体验活动打下了好基础,也让人看到这支高校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既认真又灵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