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筑舞台——志愿团队践行个性化教育实践观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来源:“红心研墨”暑假社会实践团队
活动筹备阶段,“红心研墨”团队的大学生们做了细致的前期调研。通过与家长沟通,他们了解到20名参与儿童中,7名性格外向、喜欢主动展示,13名偏内向、更倾向默默观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团队成员陈同学在策划会上说。为此,他们设计了“双轨参与制”:既有需要主动发言的“展示型任务”,也有可沉默完成的“体验型任务”——比如让内向孩子负责给绘本插图涂色,用画笔表达对故事的理解。这种针对性设计,让志愿者们提前体会到“因材施教”的深意。
封面认知环节,志愿者们提供了“表达梯度”选择。外向孩子可以举手分享对封面的观察,比如“小黑猪的房子最结实”;内向孩子则可以用贴纸投票——把“星星贴纸”贴在自己认为最棒的小猪旁边。穿蓝色条纹衫的男孩犹豫了很久,最终把贴纸贴在了小黑猪下方,志愿者小王立刻蹲下来轻声说:“你和小黑猪一样有眼光呢!”男孩低头笑了笑,手指轻轻摩挲着贴纸,虽然没说话,却明显放松了许多。这种“无声认可”的方式,让内向孩子感受到被关注,也让大学生们学会用多元标准评价参与度。

共读环节,志愿者们创新采用“分层引导法”。对于外向孩子,李同学会邀请他们跟读长句,比如“Blacky builds a strong brick house”;对于内向孩子,则简化为单词跟读,如只说“brick”“strong”。当读到“大灰狼吹房子”的情节时,她特意走到角落,对蓝条纹衫男孩说:“我们一起小声说‘blow’好不好?”男孩嘴唇动了动,虽然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但志愿者还是竖起大拇指:“你读得很标准!”这个细节让团队意识到,内向孩子的“微小尝试”更需要被看见。
角色扮演环节,志愿者们设置了“角色阶梯”:最高阶是演主角说台词,中阶是演配角做动作,最低阶是当“场景布置员”——摆放房子道具。躲在妈妈身后的男孩起初拒绝任何参与,志愿者小张便递给他一套迷你房子模型:“你能帮小猪们把房子摆好吗?它们找不到家了。”男孩接过模型,认真地按故事顺序排列,当“大灰狼”来袭时,他还悄悄把砖房往小猪身边挪了挪。妈妈惊喜地说:“他平时在家都不碰玩具,今天居然这么投入!”大学生们在一旁记录时感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参与节奏,强行加速只会适得其反。
游戏设计环节,“击鼓传花”规则被改为“三级任务”:拿到花束的孩子可以选“说一个单词”“做一个动作”或“演一句台词”。蓝条纹衫男孩第三次拿到花束时,犹豫片刻后选了“做动作”——他模仿小黑猪盖房的样子,笨拙地弯腰“砌砖”,全场立刻响起掌声。而外向的孩子则主动挑战台词,甚至有人即兴加台词:“Big bad wolf, go away!”这种弹性规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舒适区里突破自我,也让志愿者们学会了“退一步”的教育智慧。
活动尾声的“成长分享会”上,志愿者们请家长观察孩子的变化:“有没有发现孩子今天做了以前不敢做的事?”穿蓝条纹衫男孩的妈妈红着眼圈说:“他刚才主动把模型递给我看,还说了‘brick house’,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说英语。”大学生们也围坐交流:有人说“原来沉默不代表没参与”,有人说“尊重差异比追求统一更重要”。这场实践让他们明白,教育的成功不在于“所有孩子都一样优秀”,而在于“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
此次活动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生动样本。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分层设计,让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找到自信参与的方式,大学生志愿者也将在实践中持续提升“看见差异、尊重差异”的教育能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三下乡实践活动
  • 三下乡实践活动
  • 罗平县博物馆的志愿服务职责主要围绕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公众服务等方面展开,主要是协助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入馆引导,解答参观路线咨询
  • 08-27
  • 尊重差异筑舞台——志愿团队践行个性化教育实践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