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阶段,“红心研墨”志愿团队的大学生们做足了功课。他们走访了当地3所幼儿园,与5位幼教老师深入交流,发现低龄儿童对英语的抵触多源于“内容陌生”和“形式枯燥”。“孩子对熟悉的故事接受度更高,不如用《三只小猪》做载体!”团队负责人刘同学提议。随后,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查阅资料确认作者约瑟夫·雅各布斯的创作背景,将小猪名字改为贴近儿童认知的Browny(小棕)、Whitey(小白)、Blacky(小黑),还手绘了10余张道具图卡,甚至自学剪辑软件制作动态PPT。这段筹备经历让学英语专业的志愿者们第一次意识到,教育不仅需要语言能力,更需要对儿童心理的洞察。
封面导入环节,志愿者们创新采用“猜谜式”引导。张同学举起绘本封面,故意遮住小猪的房子:“大家看,三只小猪要盖房子了,但它们的房子被挡住啦!谁能猜猜,最认真的小黑猪会用什么材料?”孩子们纷纷猜测,有人说“石头”,有人说“木头”,当志愿者揭开谜底露出砖块图案时,猜对的孩子欢呼雀跃。随后,志愿者用“触摸对比”游戏让孩子感受材料差异:“摸稻草说‘soft’,摸砖说‘hard’”,孩子们边摸边说,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单词。一位妈妈悄悄对志愿者说:“我家孩子平时学单词老忘,这样玩着学居然记住了,你们太会想办法了!”
共读解析时,志愿者们注重“节奏把控”。李同学朗读原文时,特意放慢语速,每读一句便停顿观察孩子的反应。读到“Browny builds a straw house”时,她邀请孩子模仿“轻松盖房”的动作;读到“wolf blows down the house”时,她带领大家一起做“吹气”动作,还故意装作吹不动砖房的样子,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PPT上的词汇标注也暗藏巧思:“straw”用黄色字体配稻草图案,“brick”用棕色字体配砖块纹理,视觉与语言的双重刺激让孩子们印象深刻。戴眼镜的小男孩突然举手:“老师,‘blow’是不是‘吹’?我爸爸吹气球就是这个动作!”这种联想式学习让志愿者们深受启发:儿童的语言习得往往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
角色演绎环节,志愿者们设置了“主角+配角”双选项。活泼的孩子争当小猪和大灰狼,内向的孩子则可以担任“道具管理员”——负责在“盖房”时递材料。穿蓝条纹衫的男孩起初拒绝参与,志愿者王同学便邀请他当“砖块管理员”,每当“小黑猪”需要砖块时,就由他递上道具。当看到自己递的“砖块”成功“抵御”大灰狼时,男孩的眼睛亮了起来,主动对志愿者说:“我下次想演小黑猪。”这个细节让志愿者们明白,给孩子合适的角色,比强迫他们表演更有效。
游戏延伸环节,“击鼓传花”被赋予了“分层任务”:外向的孩子需表演角色片段,内向的孩子只需说出一个单词。音乐停时,躲在妈妈身后的男孩拿到花束,在志愿者鼓励下小声说:“brick”,妈妈激动地拍下这一幕。儿歌学习环节,志愿者选择了节奏明快的《Piggy Dance》,孩子们边唱边跳,“pig”“house”等词汇随着动作深深刻在记忆里。大学生志愿者们在一旁观察发现,有孩子跳错动作时,其他孩子会主动纠正,这种互助氛围让语言学习更轻松。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写实践日志。刘同学写道:“孩子的接受度比我们想象的高,关键是能否用他们的方式传递知识。”李同学则反思:“下次可以多准备些本土化元素,比如用‘小猪种菜’替代部分情节,让孩子更有代入感。”这些思考让这场实践超越了“完成活动”的层面,成为大学生们理解教育本质的生动课堂。
此次实践证明,兴趣是儿童英语学习的最佳驱动力。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故事+互动”模式,让英语学习变得更有趣,同时大学生志愿者也将在持续探索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