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解析环节,志愿者李同学举起绘本封面,用夸张的语气提问:“小朋友们看,这三只小猪表情不一样哦!谁能猜猜它们在想什么?”穿红裙子的小女孩立刻举手:“穿黑衣服的小猪好像在用力干活!”志愿者顺势用中英双语介绍作者约瑟夫·雅各布斯,并结合实物展示讲解故事背景:“三只小猪用straw(稻草)、stick(树枝)、brick(砖)盖房子,还要对付big bad wolf(大灰狼)。大家摸摸看,稻草是不是软软的?砖块是不是硬硬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触摸道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哪种材料盖的房子最结实”,大学生志愿者们在一旁耐心倾听,适时用简单英文重复关键词,让孩子们在玩闹中自然接触语言。
原文共读时,志愿者王同学采用“分段朗读+动作演绎”的方式:读到“小猪盖稻草屋”时,她轻快地拍手;读到“大灰狼吹房子”时,她压低声音做吹气状;遇到“straw”“brick”等重点词,便指向PPT上的动态插图。“大家跟我读:‘This is a brick house!’”她带领孩子们拍手跟读,还设计了“单词配对”小游戏——将写有英文单词的卡片分发给孩子,让他们找到对应的实物。戴眼镜的小男孩拿到“stick”卡片后,迅速跑到树枝道具旁,兴奋地喊道:“老师,我找到啦!”这一幕让志愿者们深受触动,意识到“玩中学”远比机械背诵更有效。
角色扮演环节成为全场焦点。志愿者们拿出提前缝制的小猪头饰和狼形面具,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角色。起初躲在妈妈身后的小男孩始终不敢举手,志愿者张同学蹲下来轻声说:“小白猪Whitey很温柔,和你一样可爱,要不要试试?”男孩犹豫片刻后点了点头。戴上头饰后,他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说出台词:“I’m Whitey. My house is made of sticks.”尽管声音细小,却赢得了全场掌声。而扮演大灰狼的男孩则气势十足,张开双臂模仿狼叫,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大学生志愿者们在一旁及时用英文提示台词,纠正发音,既保证了活动效果,又悄悄完成了语言教学。
游戏拓展环节,“击鼓传花”和儿歌学习让气氛持续升温。志愿者播放欢快的音乐,彩色花束在孩子们手中传递,音乐骤停时拿到花束的孩子需模仿角色动作或说出一个英文单词。穿蓝色条纹衫的男孩被选中时,脸涨得通红,志愿者轻声鼓励:“试试说‘brick’,就是你刚才摸过的砖块哦!”男孩小声说出单词后,全场响起掌声,他嘴角露出了腼腆的笑容。活动尾声,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学唱《Three Little Pigs》主题儿歌,配合“盖房子”“吹房子”的动作,将“house”“wolf”等词汇融入肢体记忆,不少孩子边唱边跳,完全沉浸在欢乐中。
活动最后,志愿者组织“故事启示”讨论:“从三只小猪的故事里,我们能学到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朴素却深刻:“要像小黑猪一样认真”“不能学小棕猪偷懒”。一位家长感慨道:“孩子平时不爱说英语,今天居然主动用英文说‘brick house is strong’,太惊喜了!”大学生志愿者们也围坐在一起复盘:有人说“原来安静的孩子也在默默吸收知识”,有人反思“下次可以多准备些道具”。这场实践让他们明白,教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用耐心与创意点燃孩子的兴趣。
此次活动不仅让儿童在趣味中接触英语,更让大学生志愿者深刻理解了“实践出真知”的意义。未来团队将持续优化活动设计,让更多孩子在故事中爱上英语,同时志愿者们也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用青春力量助力教育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