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研墨”团队里的成员都是大学生,平时就爱琢磨怎么教孩子更合适,这次实践他们打定主意要分工明明白白,有人专门看孩子反应,有人负责记情况,有人专心陪孩子玩,大家一起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摸清楚。
初入课堂:你一言我一语拉近距离
上午九点一到,大家就各忙各的了:2个人把卡通字母贴纸、“三只小猪”的绘本摆得整整齐齐;另外2个在调试投影仪和音响,确保等会儿能顺利用;还有2个笑着迎上来的孩子和家长,跟他们打招呼、说活动流程。5到8岁的小朋友刚到陌生地方,有点放不开,陪玩的成员就带头玩“拍手问好”游戏,一边拍手一边说英语问候。旁边观察的人就认真记着:差不多一半孩子不好意思地躲开了,只有几个敢小声回一句“Hello”,这些都赶紧告诉了负责记录的人。
分组聊聊:搞清楚孩子们的“底细”
团队把20个孩子分成4组,每组一个大学生带着,聊了15分钟。大家都问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你知道哪些英语单词呀?”,重点留意三件事:孩子英语会多少(是一点不会,还是会几个词,或者基础还不错)、喜欢怎么学(听故事、做游戏,还是扮演角色)、能专心多久。最后汇总的时候发现:12个孩子基本没接触过英语,8个能说几个简单词;男孩对“大灰狼”特别感兴趣,女孩更喜欢“小猪”;大多数孩子专心听讲的时间在15到20分钟左右。

调整场地:让孩子们学得更舒服
布置场地的同学发现,原来一排排的桌椅不方便小朋友们一起玩,赶紧跟图书馆商量,大家一起动手改成了围圈圈坐的样子,这样小组互动起来方便多了。记情况的同学也说,明天得穿插点动一动、静一静的环节,毕竟孩子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这样改改肯定更合适。
中午复盘:商量后面怎么教
中午12点,活动一结束,团队就坐下来聊上午的情况。看着手里的记录,大家都说:孩子们挺喜欢好玩的教学方式,但让他们开口说英语,好多都没信心。最后大家决定,后面的课就分组教,中间多穿插游戏,还要根据不同孩子的基础准备不一样的内容,这样教起来才能更对路。
8月3日这一天,“红心研墨”团队靠着互相配合,不仅弄明白了孩子们英语学得怎么样,还找到了一套“看情况、记下来、定办法”的好法子。这次从合作开始的实践,不光为后面的课铺好了路,也让人看到这些大学生在教孩子这件事上,确实肯动脑筋、能踏实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