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清晨,晨露未晞,官墩村小学的宁静被一阵清脆的车铃声打破。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队的志愿者们骑着自行车,载着各式教具来到校园。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为乡村孩子们开启一扇通往英语世界的大门。
(图为实践队周子馨出镜,马海燕摄)
创意教具融乡情
"看这个字母'C',像不像爷爷编的竹筐?"8月3日的英语课上,志愿者李老师举着一个竹编筐,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这是实践队特别设计的"字母与生活"课程,将26个英文字母与乡村日常生活场景相结合:"O"是池塘里的荷叶,"S"是桑树上的蚕宝宝,"W"是墙角蜘蛛织的网。这些熟悉的意象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原本抽象的字母变得生动具体。为了准备这些特色教具,志愿者们将自然界的蛛网也变成了教学资源。这种将乡土元素融入英语教学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轻松掌握知识。
(图为官敦村孩子,马海燕摄)
趣味教学破难点
方言发音是乡村英语教学的一大挑战。官墩村的孩子们习惯说江淮方言,对于英语中的"th"咬舌音总是发不准,经常把"three"读成"tree"。志愿者们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堂户外发音课。"大家拿着蒲公英,看我示范。"志愿者周同学对孩子们说,"舌尖轻触牙齿,吹气——'three'。"随着白色的绒球在空中飘散,孩子们跟着模仿,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发音要领。同学们全都高兴地说:"以前总觉得英语发音很难,现在看着蒲公英飞,突然就找到感觉了!
除了发音训练,志愿者们还设计了丰富的情景教学环节。在学习"weather"相关词汇时,他们用简易材料搭建起"天气剧场",让孩子们扮演不同天气现象,在游戏中记住单词和短语。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原本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图为官敦村孩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文化交融启心智
"为什么英文信和中文信的写法不一样呢?"文化课上,一个同学好奇地问道。这是实践队设计的跨文化课程,通过对比中英文书信格式,引导孩子们思考文化差异。志愿者们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观察发现。"英文日期像整齐列队的士兵,中文日期则像悠然漫步的诗人。"志愿者张老师的形象比喻,让孩子们顿时明白了其中的差异。在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语言知识,更培养了跨文化思维能力。
在地理文化环节,志愿者们带来了地球仪和单词卡片。孩子们一边认读英语单词,一边在地球仪上寻找对应的地理位置,还在卡片背面画上家乡的物产。当世界地图被孩子们的画作填满时,一颗颗探索世界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志愿者们还创建了"英语学习角",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英语画作、手工制品,还有他们用英语写的家乡故事。这个小小的角落,成为了孩子们展示自我、增强自信的舞台。
结语: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队的实践活动,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深厚的教育情怀,为乡村英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用智慧和爱心,在乡土文化与世界语言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乡村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自信中成长。这场夏日里的英语启蒙,正如一缕清泉,滋润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田,为他们开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