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生活:大学生志愿者在沭阳乡村课堂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
    来源:王梓羽 张佳琪

  2025年7月至8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在沭阳官墩村小学开展创新教学实践。志愿者周子馨带领团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语文和英语课堂。

  生活化语文:从文本到体验的转变

  在语文课堂上,志愿者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实际体验中理解文学作品。讲授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周子馨引导学生观察窗外杨柳,感受"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她用半杯清水具象化地呈现"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离别之情,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情感。这种教学方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超过80%的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图为实践队周子馨出镜 马海燕摄)

  情境化教学:意外天气带来的教育契机

  教学过程中,天气转暗与课文《灯光》的情境不谋而合。周子馨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划亮火柴再现文中场景。微弱的火苗瞬间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她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光明的象征意义。学生们多元的回答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窗外闪电划过的时刻更成为跨越时空的教育瞬间。

  (图为实践队周子馨出镜 马海燕摄)

  教学反思:从实践到优化的持续改进

  团队在课后反思中发现,具象化教学手段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情感。记录者马海燕注意到,当学生将课文内容与个人经历相联系时,学习效果最为显著。这一发现促使团队调整教学记录重点,更加关注师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时刻。

  创新英语:让语言学习生动起来

  英语教学中,团队打破传统字母教学方式,将二十六个字母与学生熟悉的乡村意象相结合。学习字母"S"时,孩子们模仿蚕吃桑叶的动作;"th"发音教学则借助蒲公英绒球,通过吹气练习掌握发音技巧。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方式使语言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戏剧化学习:在扮演中掌握语言

  在短语"take shelter"教学中,团队设计情景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词义。学生们装扮成"乌云"、"雨天"等形象,在游戏中自然掌握英语表达。课后测试显示,这种教学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记忆留存率。

  (图为实践队周子馨出镜 马海燕摄)

  文化融合:建立双语学习的桥梁

  在跨文化教学中,团队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与融合。通过中英文信件对比、词卡贴地球仪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建立文化自信。结课日上,学生用粉笔画出连接中西方的"字母桥",展现出对双语学习的新认识。

  结语: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为沭阳乡村教育带来新气象。团队表示将继续探索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助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乡韵牵语启童志,暑教传知润幼心
  • 乡韵牵语启童志,暑教传知润幼心
  • 夏日蝉鸣不断,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带着对乡村教育的责任,来到沭阳县官墩村小学。他们不仅带来了新颖的
  • 09-01
  • 乡音牵语启蒙梦,暑教传识润幼心
  • 乡音牵语启蒙梦,暑教传识润幼心
  • 盛夏时节,蝉鸣悠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带着满腔热忱,走进沭阳县官墩村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英语启蒙支
  • 09-01
  • 寓教于生活:大学生志愿者在沭阳乡村课堂的创新实践
  • 创新教学进乡村:大学生志愿者让沭阳课堂焕发活力
  • 从半杯清水到满天星光:乡村课堂的诗意启蒙实录
  • 诗意课堂:当古典诗词遇见乡村童心的教育实验
  • 以文学为桥,悟教育真谛
  • 以文学为桥,悟教育真谛
  • 2025年7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走进沭阳县官墩村小学课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创新实践。大学生志
  • 09-01
  • 心手相连,绘就成长篇章
  • 心手相连,绘就成长篇章
  • 2025年7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进驻沭阳县官墩村,开展双课堂特色教学。团队以语文、英语教学为双主线,灌
  •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