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清晨,晨露未晞,官墩村小学的宁静被一阵清脆的车铃声打破。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队的志愿者们骑着自行车,载着各式教具来到校园。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为乡村孩子们开启一扇通往英语世界的大门。
诗意联结:让古典文学照进生活
夏日的官墩村小学教室,因这场文学实践格外生动。周子馨选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王愿坚《灯光》作为教学内容,试图以古今对照的方式,打破文学与乡村学生日常的隔阂。课堂伊始,面对古典诗词的距离感,她未直接解读诗意,而是引导学生观察窗外沾着晨露的柳枝,让“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文字,与现实中的柳枝意象呼应。讲解“劝君更尽一杯酒”时,半杯清水被置于讲台,借具象物品启发学生联想离别情谊。
(图为文学走进生活,马海燕摄)
这一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向输出模式。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踊跃分享,有人提及亲人远行时携带的家乡水土,有人讲述毕业季同学互赠礼物的场景,超过八成学生主动举手发言,用质朴表达阐释对诗意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不再是课本上的生冷文字,而是与生活体验相连的情感载体,印证了教育需搭建文本与生活桥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感悟的理念。
(图为师生情感共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巧用环境:把意外变教学契机
教学中意外的环境变化,也成为独特教育资源。午后阴雨使教室光线渐暗,与《灯光》的教学场景契合。周子馨抓住契机,讲解郝副营长点燃书本引路情节时划亮火柴,昏暗中跳动的火苗聚焦学生注意力。她抛出“这束微光要照亮什么”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们给出多元答案,有人认为照亮知识之路,有人觉得指向胜利方向,更有学生将火光与“未来”联结。窗外闪电划过瞬间,光亮与学生专注面容交织,似完成一场跨时空对话,课后值日生擦拭灯管时格外认真的动作,直观展现教学的潜移默化效果。这让团队意识到,乡村教学资源有限并非阻碍,善于利用身边环境、就地取材,能收获超预期成效,为应对乡村教学挑战提供新思路。
方法反思:具象与开放激活思维
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深化了团队对教学方法的认知。此次课程里,具象化手段成效显著,半杯清水让抽象离别情可感可知,一根火柴让郝副营长奉献精神鲜活立体,普通物品架起学生与抽象情感的认知桥梁。同时,开放性提问打破“标准答案”束缚,激发多元思考。记录者在跟拍时发现,学生将课文与生活经验联结时,眼神中闪现的“理解之光”极具感染力,这使团队明白,教育记录应聚焦师生情感共鸣时刻,作为优化教学的依据。
角色重塑:做连接古今的教育者
此次官墩村语文教学实践,重塑教育者角色认知。实践成员认识到,教育者需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既要深挖《送元二使安西》惜别情与《灯光》奉献精神,传承文化精髓;又要贴合学生接受力,以生活化方式解读文学,让精神传承具体可感;更要在传统模式上创新,打造师生双向互动、思维碰撞的课堂。未来,团队计划将经验融入后续工作,持续探索把人文精神转化为可感教学实践的路径,让乡村学生在文学滋养下,提升情感体悟力,理解文字背后的精神传承,践行“点燃心灵火种”的教育使命。
(图为小朋友在认真听课 马海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