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清晨,官墩村小学的校门被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唤醒。“红心研墨”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奔赴沭阳县官墩村小学,以创新英语教学为桥,连接乡土文化与世界语言。志愿者们用智慧与热情,开启一段寓教于乐、融情于知的夏日启蒙之旅。
联结生活,让诗意可触可感
课堂起始,面对古典诗词与乡村学生生活的天然距离,实践团队并未直接剖析诗意,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沾着晨露的柳枝,将“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文字意境,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画面。讲解“劝君更尽一杯酒”时,志愿者把半杯清水置于讲台,借由具象的水,引导学生联想离别时的不舍。这一设计打破传统灌输模式,学生们纷纷结合生活场景分享感悟,有人谈及亲人远行时备好的家乡土,有人说起毕业时同学互赠的小礼物,超八成学生主动参与发言,用质朴话语诠释对诗意的理解,让文学与生活实现深度联结。
(图为文学与生活连接,巧用学习资源,马海燕摄)
巧用环境,化意外为教育契机
教学中,意外的环境变化也成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午后阴雨使教室光线转暗,恰好呼应《灯光》的故事氛围。志愿者抓住契机,讲解郝副营长点燃书本引路情节时划亮火柴,昏暗里跳动的火苗瞬间吸引学生目光。随后抛出“这束微光要照亮什么”的问题,学生们给出丰富答案,有人认为照亮知识探索之路,有人觉得指向胜利方向,更有学生将火光与“未来”关联。窗外闪电划过,光亮与学生专注神情交织,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课后值日生擦拭灯管时格外细致的动作,也印证着教学的潜移默化影响。此前团队担忧乡村教学资源匮乏,此次经历则让大家明白,善用身边环境资源,便能收获意外教学效果,为应对乡村教学挑战提供新思路。
创新方法,激活多元思考力
课程里,具象化教学手段与开放性提问设计,展现出独特价值。半杯清水让抽象离别情绪变得可触摸,一根火柴让郝副营长的奉献精神立体鲜活,这些日常物品成为学生理解抽象情感的桥梁。开放性问题打破“标准答案”束缚,激发多元思考。跟拍记录的实践成员发现,当学生把课文与生活经验融合,眼神中闪现的“理解之光”极具感染力,这也让团队意识到,教育记录应聚焦师生情感共鸣瞬间,它们既是教学效果的直观体现,更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关键依据。
(图为教师和学生同为课堂主体,马海燕摄)
重塑角色,锚定教育新使命
此次官墩村语文教学实践,重新锚定教育者角色。实践团队认识到,教育者需成为连接古今文学的桥梁,既要深入挖掘《送元二使安西》的惜别情与《灯光》的奉献精神,传承文化内核;又要贴合学生接受能力,用生活场景解读文学,让精神传承具象化;更要突破传统模式,打造师生双向互动、思维碰撞的课堂。未来,团队计划延续此次经验,持续探索如何将人文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教学实践,让乡村学生在文学滋养中,提升情感体悟力,读懂文字背后的精神传承,真正实现“点燃心灵火种”的教育追求,为乡村文学教育添注一抹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