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教育:一场向真而行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
    来源:刘敏 张佳琪

  2025年8月1日一早,官墩村小学迎来了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队的志愿者们。他们骑着自行车,载着教具和地球仪,走进教室,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志愿教学活动。这次活动不仅帮孩子们克服了学英语的畏难情绪,还让他们在学世界语言时,更爱家乡文化。

  “A像羊圈栅栏”的启示。

  知识要落地生活。刚到官墩村那阵,红心研墨成员们还揣着“教育者”的架子——带了成套的字母卡、印着音标表的小册子,想着“把知识给出去”就行。第一堂字母课拿“A”当开头,粉笔刚落黑板,底下就炸开了小动静:“是羊圈!”“俺家栅栏就是这样!”我愣了愣凑过去看,有个孩子在草稿纸上画了几笔:几根竖杆架着横杠,确实是“A”的模样,只是带着乡村特有的“随意”。我没急着说“不对,要写规整”,反而问他们:“那羊圈的栅栏能帮咱们记A不?”孩子们点头如捣蒜。那天下午我绕到羊圈旁站了站,阳光照在栅栏上,影子落在地上,真真切切是“A”的轮廓。这才懂:知识哪能端着架子?得先蹲下来看看孩子眼里的世界,他们熟悉羊圈栅栏,那就让“A”从栅栏里长出来,多自然。

  (图为实践队周子馨带着孩子们找生活中的字母,马海燕摄)

  乡土里的字母教学:知识绑定生活。

  打那以后,找“字母”成了每天的乐事。养蚕户的竹匾堆是固定“课堂”,春蚕爬得慢,孩子们有耐心跟着划“S”;老井边的轱辘转起来,一圈圈滚过就是“O”,连提水时绳子勒出的印子,都能看出“U”的弧度。最有意思是做字母卡,不用卡纸,就用晒透的玉米皮——村里玉米多,玉米皮晒干了不扎手。孩子们剪得认真,背面画得更用心:“M”画成田埂边的草垛子,一个挨一个;“N”是水渠拐的弯,带着水波纹;“L”最简单,就是墙角靠着的锄头柄。

  那个总把“P”和“q”弄混的男孩,盯着屋檐下的葫芦看了两天。第一天蹲在台阶上数葫芦,第二天突然举着个小葫芦跑过来:“老师你瞧!这个柄朝上,是P!那个掉下来的,柄朝下是q!”后来他真在葫芦上贴了标签,红笔写的“P”和“q”歪歪扭扭,路过的阿婆笑着问:“葫芦还学洋文?”他梗着脖子说:“它帮我记字母呢!”看着葫芦上的标签,突然觉得:知识哪用死记硬背?绑在他们天天见的葫芦上、锄头柄上、草垛子上,就像系了根绳,掉不了。

  乡土字母表的真谛,知识要深度联结生活。

  村委会的土墙渐渐被“贴满”了——南瓜切开是“C”,孩子们非要把瓜瓤挖出来,举着空瓜壳往墙上比;晒在绳上的白褂子,袖子垂下来就是“T”,连风一吹晃悠的样子,都像“T”在点头;有回摘绿豆,豆荚炸开的缝是“V”,孩子们捏着豆荚举着喊:“老师你看V!”半月下来,墙上凑出了串“乡土字母表”,没一张是印的,全是孩子们找的、画的、捏的。我站在墙前看,突然明白教育的“真”在哪:不是让孩子跟着记“标准字母”,是让字母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摸过南瓜壳、晒过白褂子、捏过豆荚,这些东西里藏着的字母,比课本上的黑体字记得牢十倍。

  蒲公英作“魔法道具”:五感让知识鲜活。发音教学碰着方言坎时,是蒲公英解了围。教“three”总卡壳,孩子们舌尖总抵不对地方,我示范到嗓子哑,他们还是“西里西里”地含糊。那天路过河滩,风一吹,蒲公英绒球飘得满天都是,我突然蹲下来捧了一把:“咱们玩个游戏——吹绒球,谁能让绒絮飘起来,谁就会念three啦!”孩子们立刻围过来,捏着绒球小口吹。有个小姑娘急得快哭了,她总吹不起来,腮帮子鼓得通红。我蹲下来让她把手指贴我唇边:“别使劲哈气,就轻轻送气,让风从舌尖旁边溜出去……”指尖能感觉到那缕轻气时,她再捏着绒球试,一小撮绒絮慢悠悠飞起来,她突然跳着喊“three!”,声音脆得像刚摘的野枣,甜极了。

 

  后来发现,乡村的“五感教具”遍地都是。教“wind”就跑田埂上,让风吹着头发跑,感受“wind”的软;教“sun”就晒谷场蹲半晌,摸晒热的石板,说“sun是暖的”;连教“water”都不用杯子,就蹲在水渠边看水流,听“哗啦啦”的声儿。孩子们闭着眼摸、歪着头听、踮着脚看,知识哪是“学”会的?是“摸”会的、“闻”会的、“听”会的。

  情景与农活课堂:知识沾着生活气。

  情景剧成了最热闹的课。教“take shelter”那天阴沉沉的,我扯了块蓝布当“乌云”,让戴猫耳发箍的小丫头演“rainy day”,举着蓝布追人跑。“快躲雨呀!”我一喊,孩子们举着葵叶当伞往桌底钻,嘴里喊“take shelter!take shelter!”蓝布擦过头顶时,笑声混着短语的调子,震得窗棂都响。后来再念这短语,不用我提醒,他们就会缩脖子笑,准是想起躲“雨”的事儿了。帮李伯摘绿豆那次更妙。提着麻袋往豆田走时念“go harvest”,剥豆荚时捏着豆粒说“harvest beans”,装袋时扛着麻袋喊“harvest grain”。傍晚扛着半袋绿豆往回走,孩子们攥着豆粒就能拼“harvest”,指缝漏下来的豆粒滚在地上,蹦蹦跳跳的,都像带着“harvest”的调子。知识沾着豆香、混着汗味,哪还用特意背?

  乡村课堂的优势:五感联动学知识。

  以前总觉得乡村缺教具,现在才知道是没找对——蒲公英的绒软乎乎,是练发音的“气流尺”;葵叶的糙能摸着玩,是躲雨的“伞”;绿豆的豆荚脆生生,炸开就是“V”的模样。这些东西不用花钱买,就在田埂边、水渠旁、屋檐下,可比城里的塑料教具鲜活多了。孩子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脚踩,全身都动起来了,知识就顺着感官往心里钻,哪会觉得“学英语难”?反倒是追着蚕爬、捏着豆荚、吹着蒲公英时,连“难”字都忘了。

  (图为让教育源泉浇灌成长之花,马海燕摄)

  觉醒的起点:让教育蓬勃生长。

  车子越走越远,田埂在后视镜里缩成条细线,可孩子们举着“字母信物”跑的样子没模糊。这场田埂边的课,哪是“实践结束”?分明是刚摸着教育的“根”。往后再站在讲台前,准会想起那个追着春蚕划“S”的早晨,想起石板上湿乎乎的“O”印——教育哪用费劲搬讲台?让知识顺着生活长,像田埂上的庄稼似的,沾着土、迎着风,自然就蓬勃起来了。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乡韵牵语启童志,暑教传知润幼心
  • 乡韵牵语启童志,暑教传知润幼心
  • 夏日蝉鸣不断,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带着对乡村教育的责任,来到沭阳县官墩村小学。他们不仅带来了新颖的
  • 09-01
  • 乡音牵语启蒙梦,暑教传识润幼心
  • 乡音牵语启蒙梦,暑教传识润幼心
  • 盛夏时节,蝉鸣悠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带着满腔热忱,走进沭阳县官墩村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英语启蒙支
  • 09-01
  • 寓教于生活:大学生志愿者在沭阳乡村课堂的创新实践
  • 创新教学进乡村:大学生志愿者让沭阳课堂焕发活力
  • 从半杯清水到满天星光:乡村课堂的诗意启蒙实录
  • 诗意课堂:当古典诗词遇见乡村童心的教育实验
  • 以文学为桥,悟教育真谛
  • 以文学为桥,悟教育真谛
  • 2025年7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走进沭阳县官墩村小学课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创新实践。大学生志
  • 09-01
  • 心手相连,绘就成长篇章
  • 心手相连,绘就成长篇章
  • 2025年7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进驻沭阳县官墩村,开展双课堂特色教学。团队以语文、英语教学为双主线,灌
  •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