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沭阳县官墩村蝉鸣阵阵,大学生志愿者周子馨在此开展的英语教学实践,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桎梏。她以生活化、具象化的方式,将英语字母与乡村学生的日常经验、乡土记忆相联结,不仅帮助学生克服了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更让参与实践的教育者们对语言教育的本质与方法有了全新的启发。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的这句名言,贯穿此次英语教学实践始终。面对乡村学生接触英语机会少、易产生抵触心理的现状,周子馨摒弃了“字母—单词—语法”的传统教学顺序,将二十六枚字母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意象。讲解字母“S”时,她手腕轻旋画出曲线,引导学生联想“偷吃桑叶的蚕”,孩子们笑着蜷起脊背模仿蚕的姿态,原本冰冷的符号瞬间充满生命力;教室角落垂落的蛛丝,也在笑声中成为“字母与生活联结”的生动注脚。这一过程让实践者意识到,语言教学的起点不应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通过唤醒学生对日常事物的感知,能让陌生的语言变得亲切可近,从根源上消除学习的畏难情绪。
在发音教学与情景实践环节,实践者进一步领悟到“多重感官参与”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方言障碍曾是教学的一大难题,尤其是“th”的发音,学生始终难以掌握。周子馨借助蒲公英绒球辅助教学:掌心托起绒球,示意学生观察她吹气的口型,“舌尖轻触牙齿,像这样送出白色微风”。当蒲公英细絮旋舞着掠过孩子们肩头时,清晰的“th”音终于在教室中响起——具象化的动作与视觉场景,让抽象的发音技巧变得直观易懂。而在“take shelter”(寻找遮蔽处)短语教学中,情景剧的设计更让学习效果显著提升:葵叶伞在课桌间浮动,披麻袋的“乌云”追逐戴猫耳发箍的“rainy day”,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欢笑、互动,英文单词与动作、场景深度绑定。课后监测显示,参与戏剧表演的学生对短语的记忆留存率远超传统教学模式,这让实践者明确:语言是用来交流与运用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实现语言知识的真正内化。
跨文化教学与乡土元素的融合,为实践者带来了关于“文化自信”的深刻思考。第三日的教学中,周子馨将中英文书信并置悬挂,引导学生观察差异:英文日期如列兵般齐整,中文落款似墨梅斜倚。有学生敏锐发现“王维没写公元742年”,这一细节引发对中西方时间表达、文化习惯的讨论。随后,地球仪与词卡的结合,让教学进一步深入——学生们用手指追随希腊字母“Α”的足迹划过亚欧大陆,将“apple”词卡贴在雅典坐标上;周子馨顺势类比“古希腊人视苹果为智慧之果,就像沭阳的稻穗”,启发学生在词卡背面绘制家乡作物,玉米、板栗、菱角等图案逐渐贴满世界地图。这一设计让英语词汇与乡土记忆深度交融,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文化参照系,更唤醒了他们的乡土自信。结课日,曾最抵触英语的男孩蹲在地上,用粉笔画出“稻穗中国”与“汉堡美国”,以歪扭的字母桥连接两大洲;当周子馨添上“Shuyang”坐标时,额角汗珠坠入“东海”,晕开的粉笔灰如船舶启航的浪痕。这一场景让实践者深刻认识到:真正的语言启蒙,不是用外语替换母语,而是建造双语并行的立交桥——只有让外语学习与乡土文化、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接触世界语言的同时,守住文化根脉,形成自信的表达姿态。
此次官墩村英语教学实践,为乡村语言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实践者们明确,未来的乡村英语教学,需继续坚持“具象化、生活化、本土化”的方向:以生活场景唤醒语言感知,以多重感官强化知识内化,以乡土元素培育文化自信。正如周子馨在教案扉页所写:“真正的语言启蒙不是替换母语,而是建造双语并行的立交桥。”未来,他们将带着此次实践的启示,继续探索如何让英语字母在田埂间延伸,让世界语言与乡土情怀共谱新章,帮助更多乡村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打开视野、建立自信,实现思维与心灵的双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