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在连云港市昌浦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活动,通过数学教学、作业辅导和创意游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7月12日清晨,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连云港市昌浦社区服务中心门前投下细碎光斑。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社会志愿者团队的2名大学生志愿者,拎着沉甸甸的教具袋准时出现——这个以“深耕公益教育,助力儿童成长”为核心目标的团队,此次专为社区儿童策划了集知识辅导与趣味体验于一体的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刚踏入服务中心大厅,等候多时的孩子们便像小麻雀般围了上来,小脑袋凑在一起打量着志愿者手中的材料,清脆的提问声此起彼伏:“老师,今天要做什么呀?”“袋子里是不是有好玩的东西?”志愿者笑着一一回应,快速将教具分发到位,一场融合数学思维启蒙、作业辅导与创意互动的活动,就在这充满期待的氛围中正式开始。据了解,红心研墨社此次活动聚焦儿童多元能力培养,从逻辑思维到动手创造,环节设计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意义。
趣味数学课堂上,志愿者以《斐波那契数列》为切入点,用孩子们熟悉的“兔子家族”故事开启教学。“一对小兔子长大需要一个月,之后每个月能生一对新兔子,大家猜猜半年后会有多少对兔子呢?”生动的提问让孩子们立刻投入思考,有人掰着手指计数,有人在纸上画起示意图。志愿者顺着孩子们的思路,一步步引导他们发现“1,1,2,3,5,8……”的数字规律,当孩子们终于明白“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相加”时,现场响起阵阵欢呼。“原来数学可以这么有趣!”一名小男孩兴奋地说,这正是志愿者希望传递的——让抽象的数字变得可知可感。
随后的暑假作业辅导环节,志愿者们遇到了小小的“挑战”。讲解一道应用题时,志愿者起初用公式推导,发现孩子们眼神迷茫,立刻换了方法:“我们把题目里的故事画出来好不好?”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场景后,孩子们瞬间恍然大悟。“这让我明白,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找到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志愿者陆女士感慨道。在这场双向互动中,孩子们解决了作业难题,志愿者也对“因材施教”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正是红心研墨社在公益服务中一直追求的成长与共鸣。
午后的趣味活动环节,橡皮泥创作率先登场。孩子们领到材料后,立刻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人捏出带着数列花纹的小兔子,呼应上午的数学课堂;有人创作了“会飞的房子”,说要带着家人去旅行;还有人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拼出“一家人手牵手”的图案,充满温暖童趣。志愿者们在一旁静静观察,愈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灌输,更是给孩子一双“创造的翅膀”,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
最后的象棋博弈环节,孩子们分成小组对弈,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成了小小的竞技场。志愿者在旁轻声引导:“落子前想想,这一步会给对方什么机会呀?”“输了也没关系,下次可以总结经验呀。”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基本的下棋规则,更懂得了“每一步都要负责任”的道理,胜不骄、败不馁的包容心态也在悄然萌芽。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意犹未尽地分享着自己的“战绩”,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此次活动虽已落幕,但留下的影响却在延续。对于红心研墨社的志愿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公益服务,更是一堂生动的“教育实践课”——他们明白了教育是用故事讲透逻辑,用画笔沟通思维,用创造激活想象,用博弈传递规则。而对于昌浦社区的孩子们来说,这一天的经历像一颗种子,在心中埋下对知识的好奇、对创造的热爱。正如志愿者们所说:“公益的意义,就是用微小的行动,为孩子们的成长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