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名溯源”实践队三下乡:踏红色土地寻文化根脉,以青春行动传精神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26 阅读:
    来源:循名溯源实践队

“循名溯源”实践队三下乡:踏红色土地寻文化根脉,以青春行动传精神薪火

为响应国家 “返家乡” 社会实践号召,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认知,湖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301 班组建实践小队,队员们于 2025 年暑期分别奔赴湖北麻城、黄梅、宜昌秭归、武汉东湖、通山等地,开展红色文化调研、非遗传承探寻、景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悟历史,在实践中完成了一场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与文化寻根之旅。

红色足迹:在革命遗址中感悟信仰力量

多支小队聚焦湖北红色资源,深入革命圣地,回溯峥嵘岁月,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作为生长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人民,丁知常、李世昌走进麻城这片 “全国将军第一乡”,先后探访麻城烈士陵园、乘马会馆与麻城革命博物馆。在烈士陵园,队员们拾级而上,仰望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的纪念碑,聆听讲解员讲述黄麻起义中十五岁战士舍身引敌、长征路上张思德为战友牺牲的感人故事;在革命博物馆,“母亲送别参军儿子”“孩童追送红军” 的雕塑,让队员深刻理解 “革命胜利源于人民奉献” 的真谛。队员们表示,每一处遗址都是鲜活的历史课堂,先烈们的信仰与担当,将成为自己前行的不竭动力。
周嘉豪所在通山烈士陵园开展描碑实践。队员手执朱笔,为风雨侵蚀的石碑描红,笔尖触及 “烈士” 刻痕时,仿佛与英灵对话。整理史料时,“李青山(1925-1943)” 的简短记录令人震撼 —— 这位比队员更年轻的烈士,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价值;而无名烈士 “功成不必在我” 的奉献精神,更让队员懂得牺牲的纯粹与伟大。夕阳下的松涛,仿佛是群山对英雄的礼赞,也让队员们坚定了传承烈士精神的决心。

文化寻根:在非遗与古迹中触摸历史温度

汤嘉濠、叶严婷、张家富等队员深入湖北多地,探寻非遗文化与传统建筑的当代生命力,在古老智慧中汲取文化自信。
面对非遗瑰宝的传承与困境:汤嘉濠队员选择走进黄梅,感受千年文脉。在县文化馆,队员近距离欣赏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的婉转唱腔,体会其 “唱普通人悲欢、用生活语言” 的动人魅力;后台里,年逾古稀的省级传承人陈老演示濒临失传的老腔调,一句 “戏是活的,靠人传” 道出传承困境,队员们立即记录唱腔与身段,为抢救文化基因助力。在五祖寺,禅宗 “顿悟” 智慧让队员浮躁的心沉静;在濯港镇农家院,吴大娘指尖翻飞的黄梅挑花,将 “龙凤呈祥” 等民间祈愿绣入土布,展现传统美学的坚守;在孔垄镇,少年们演练的岳家拳刚猛有力,传承着 “忠勇报国” 的精神内核。队员们既欣喜于政府非遗保护、学校兴趣班的推进,也忧虑老艺人凋零、年轻人认同感减弱的问题,并思考如何用新媒体、现代设计为非遗注入新活力。
文化传承少不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叶严婷探访叶家坝祠堂,在红柱青瓦间读懂家族精神的传承。祠堂彩绘横梁上的龙纹、悬挂的红灯笼,与 “道德讲堂”“槐庭扬芳” 牌匾相映,诉说着叶氏家族 “忠孝传家” 的密码。整理族谱时,明末清初处士的气节、抗战乡绅的奉献、改革开放企业家的反哺,与党建墙上 “不忘初心” 的标语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而祠堂 “天人合一” 的建筑哲学,与现代集体经济成就、民生工程相结合,展现传统治理智慧的创新表达。当看到家族 “本科逾 300 人、研究生 20 余人” 的教育成果,队员深刻体会到 “文化传承不是复制,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
张家富队员骑行武汉东湖绿道,感受 “活态” 的城市文化。在九女墩,队员聆听太平军女兵抗清牺牲的悲壮历史,于湖光山色中体会历史厚重;在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白鹭翩跹、绿意盎然,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湖心岛的长椅上,队员看夕阳西下,观孩童追逐、情侣畅谈、家庭漫步,领悟到 “东湖文化是接地气的生活态度”—— 一张自行车卡、一片树荫、一场日落,便是最地道的休闲时光。队员认为,东湖用绿道串联起历史、自然与人文,这种 “无门槛” 的文化魅力,正是其最独特的吸引力。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循名溯源实践队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队员们从红色遗址中汲取信仰力量,在非遗古迹中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打破了对历史文化 “博物馆化” 的刻板认知,更将 “传承” 与 “创新” 的思考融入实践。团队成员一致表示,实践虽已结束,但精神传承与文化探索永无止境。未来,将把实践中的感悟转化为学习动力,以材料专业的严谨态度、创新思维,为红色精神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化贡献青春力量,让革命魂、文化根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乡村实践行”志愿服务活动 扎根基层沃土践初心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