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院学子三下乡:走进红色文化,追忆峥嵘岁月。

作者: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赴金寨县红色革命根据地暑期实践 来源:网络
为了深入学习革命传统文化,继承社会主义红色精神,7月2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赴金寨县红色革命根据地暑期实践队来到湖北省宜昌市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和宜昌博物馆,增强对革命历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缅怀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弘扬红色精神。
踏进宜昌大撤退纪念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尊大型的雕塑。其主体由一蓝色铁锚和数字组成,“1938”“10”“11”这样一组数字,表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38年10月、11月间的40个日日夜夜里。浮雕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上有这场大撤退的指挥者卢作孚的雕像;还刻有在抗战运输中英勇牺牲的116位民生公司员工名单和纪念铭文。雕塑注视着涛涛江水,用沉默讲述那时的故事。

园区中,在一片白石板铺成的展览道具区,展现了一场场激动人心的战斗情景,使我们可以亲眼看到这场战斗的悲壮、感人、遗憾和坚韧,感悟一种生死之交构建的意识和特殊的军人情感。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宜昌大撤退的背景:那时候入川没有公路与铁路,只能乘船顺长江而上,而宜昌也就成为了交通要塞。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保存抗日力量,中国组织将沿海、沿江的重要工厂和人员物资等迁往武汉、宜昌。1938年,日军纠集重兵准备夺取郑州和武汉。中国政府被迫将武汉的物资陆续转移到宜昌,并准备再从宜昌转运到后方。同年5月,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以交通部次长的身份赴宜昌负责督运事宜。

  宜昌到重庆的水路全长约1300里,经过秭归、巴东、巫山等10个县,沿途航道狭窄,滩多湾急,难于行走,水流过滩时落差太大,行船多易失事。卢作孚采用“三段航行”法,将航段以奉节三斗坪和万县划分为三段,根据水域情况安排合适的船舶负责运输,提高运输效率增。在短短40天抢运出积压器材的三分之二,让滞留宜昌的人员全部脱离险境。

  宜昌大撤退保存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经济实力,大批工厂、物资和人员顺利转移到抗战大后方,为中国的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晏阳初称赞此次活动为中国实业的“敦刻尔克”。民生公司因抗日有功,获得国民政府嘉奖,卢作孚获得国民政府颁发一等一级奖章。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不仅了解到历史故事,更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我们正在享受着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红色江山”,我们定不能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坚持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肩负起身上的重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发布时间:2023-08-22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