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上午,东东家庭农场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农户,桌上摆着新鲜采摘的菀坪橘子和打印好的直播流程图。实践团队以“接地气、能落地”为原则,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农户听得懂、用得上的实用指南,这场量身定制的科普活动,为传统橘园架起通向数字市场的桥梁。
案例说话,打消技术畏难
培训伊始,团队成员小林通过平板电脑展示隔壁镇65岁老农使用旧手机直播售卖3000多斤草莓的案例,向农户说明直播门槛并非想象中高。针对62岁王桂英奶奶对设备和操作的疑虑,小林现场演示:打开直播软件点击红色按钮即可开启直播,用几十元的支架固定手机即可使用;并在其老年机上下载简化版直播APP,引导她尝试点击“开始”按钮,让她直观感受直播如同与亲戚视频聊天般简单。
对于张建军大叔提出的加字幕、配音乐等剪辑难题,小林用手机现场操作,仅通过三个按钮就完成一段橘园视频的配乐,说明系统自带音乐库可直接选用,操作难度类似收音机换频道。农户们随后纷纷拿出手机跟随练习,会议室中按键声不断,逐步掌握基础操作。
深挖特色,设计专属方案
团队成员小周结合菀坪橘子特点,展开手绘直播脚本图,规划“清晨采摘”“土壤检测”“古法施肥”等直播场景。她明确次日清晨五点拍摄李建国大叔摘橘子的视频,突出露水从橘叶滴落果子的画面,并拟定配文“太湖边的第一缕阳光,叫醒了百年老橘树”;针对李建国提及的祖辈使用草木灰施肥的传统,将其纳入“生态种植”内容重点呈现;同时计划拍摄张师傅检测土壤的视频,特写测糖仪13%的甜度数值,凸显比普通橘子高两个档次的品质优势。
团队还设计“本地情怀牌”推广策略:先在本地社群转发王奶奶教孙子认橘子品种的视频,配文“吴江人从小吃到大的味道,你还记得吗”以唤起本地记忆;待积累一定本地粉丝后,推出“外地尝鲜”套餐,强调“从太湖橘园到餐桌不超过48小时”的新鲜度。农户们积极参与讨论,开始梳理自家橘树的特色故事。
解答实操,扫清落地障碍
团队成员小周结合菀坪橘子特点,展开手绘直播脚本图,规划“清晨采摘”“土壤检测”“古法施肥”等直播场景。她明确次日清晨五点拍摄李建国大叔摘橘子的视频,突出露水从橘叶滴落果子的画面,并拟定配文“太湖边的第一缕阳光,叫醒了百年老橘树”;针对李建国提及的祖辈使用草木灰施肥的传统,将其纳入“生态种植”内容重点呈现;同时计划拍摄张师傅检测土壤的视频,特写测糖仪13%的甜度数值,凸显比普通橘子高两个档次的品质优势。
团队还设计“本地情怀牌”推广策略:先在本地社群转发王奶奶教孙子认橘子品种的视频,配文“吴江人从小吃到大的味道,你还记得吗”以唤起本地记忆;待积累一定本地粉丝后,推出“外地尝鲜”套餐,强调“从太湖橘园到餐桌不超过48小时”的新鲜度。农户们积极参与讨论,开始梳理自家橘树的特色故事。
临近中午,农户们拿着写满笔记的直播方案和印着操作步骤的示意图离开会议室,王桂英奶奶把方案折好放进围裙口袋:“明天我就按这个试试,先拍段摘橘子的视频。”这场持续两个小时的科普活动,不仅传授了直播技巧,更点燃了农户们尝试新渠道的热情。那些量身定制的方案细节,终将化作橘园里的直播镜头,让菀坪橘子的酸甜滋味,通过数字信号传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