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持续跟进苏州市吴江区东东家庭农场项目,深入挖掘农场管理知识,创新提出并初步验证了“知识带货”模式,策划出“橘树成长日记”和“认养橘树”等互动方案,旨在提升农产品价值认知。
在苏州市吴江区东东家庭农场,“红心研墨”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了橘树管理中蕴含的大量“隐形知识”。例如,盛果期必须科学控制每枝结果量,否则会直接影响果实品质。团队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凝聚着心血的细节在传统批发销售中难以被消费者感知,却恰恰是直播带货可以生动展现的优势。“消费者买的不仅是橘子,更是这份专业的用心和背后的故事。” 团队负责人点出了关键。
基于此,“红心研墨”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知识带货”模式。他们计划将橘子漫长的种植周期精心拆解,设计成12期引人入胜的“橘树成长日记”。同时,利用病虫害防治的对比图直观展示农场的生态种植理念,并策划邀请农技专家走进直播间进行专业答疑。目标很明确:让消费者看得见、听得懂、信得过这份农产品的价值。
在团队组织的首场模拟直播演练中,东东家庭农场的农户老李拿起一把疏果剪刀,指着刀口处凝固的树胶痕迹动情地说:“看这胶,这是橘子树的‘创可贴’啊!说实话,每剪下一枝多余的小果,我们都心疼得很。” 这个充满泥土气息的真实细节,瞬间打动了现场观看演练的“红心研墨”团队成员,几位学生当场就表示要下单预售这份“心疼”的果实。捕捉到这宝贵的反馈,团队趁热打铁,迅速构思出“认养橘树”的互动活动方案,让消费者能通过直播持续监督自己认养橘树的生长全过程。
当疏果剪刀上的树胶痕迹、农民手上的老茧成为直播间里最打动人心的“信任符号”,农产品便实现了从单纯商品到承载情感的跃升。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相信,这种由真实和专业带来的情感增值,正是破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困境的一把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