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午后,吴江区东东家庭农场的凉棚下,竹椅排成两排,实践团队成员与农户们围坐在一起,一场围绕菀坪橘子销售的访谈缓缓展开。此次访谈以“直面痛点、倾听需求”为核心,用真诚对话搭建起了解农户真实处境的桥梁,为破解销售难题寻找突破口。
账本上的褶皱,藏着压价的无奈
下午一点,“红心研墨” 团队成员首先与62岁的农户王桂英交流,她从围裙口袋中取出塑料袋包裹的记事本,展示了被磨破的页面上用红笔圈记的批发商砍价记录。王桂英指着7月15日的记录详细说明:当日一批发商以橘子有虫眼为由,每斤压价五毛,按一箱20斤、100箱计算,直接损失1000元。团队成员认真记录这一情况,注意到她指甲缝中残留的橘树叶子绿汁,详细询问了类似压价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具体影响。
随后,农户张建军补充道,旺季时批发商压价更为普遍。他举例去年“早蜜”上市时,三车批发商先以3.5元一斤达成口头协议,卸货时却以“别处都3块”为由强行压价,农户因担心果子熟烂只能接受。团队成员记录下这一典型案例,深入了解压价对农户收益的具体冲击,以及农户在谈判中的被动处境。
忙碌里的慌乱,藏着人手的短缺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团队成员在与45岁的李红梅交流时,团队成员重点了解了橘子采摘期的人力问题。李红梅介绍,她家种植12亩橘树,去年“晚甜”成熟时恰逢儿子高考,丈夫在外打工无法赶回,她只能凌晨四点起床采摘,中午简单用餐后继续工作,晚上还要分拣装箱,曾因过度劳累在橘树下哭泣,更因无人采摘面临果子熟烂的风险。团队成员详细记录了她的劳作时长、单日工作量及人力短缺造成的直接损失。
年轻农户周亮则通过手机展示去年的照片,指出村里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六十岁以上老人,单日最多摘200斤,他家3000斤果子耗时半个月才摘完,部分因过熟只能丢弃。他提出希望通过提前预售、按订单采摘来缓解人力压力,团队成员将这一诉求记录在案,并询问了其他农户对该方式的看法。
屏幕前的迷茫,藏着尝试的渴望
针对直播助农这一新型模式,团队成员与农户展开专项交流。王桂英举着老年机表示,自己仅会用手机接电话,对触屏手机及微信操作不熟悉,对直播存在“是否需要专用设备”的疑问;张建军则关心“能否通过手机将橘子卖到北京”“如何让买家相信果子品质”等实际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农户接受度,团队成员播放了其他地区直播卖水果的视频。李红梅凑近屏幕观察后,对比自家橘子品质提出疑问;周亮当即拿出笔,表示愿意学习直播技巧,哪怕先跟随尝试。经统计,12名受访农户中,11人明确表达“愿意学、愿意试”的态度,仅王桂英因担心学习难度有所犹豫,但仍流露出期待。团队成员详细记录了农户的疑虑与诉求,为后续开展针对性培训奠定基础。
7月2日下午,实践团队的这场持续三个小时的访谈,不仅记下了“压价”“缺人”等痛点,更记下了农户们面对新事物时的迷茫与勇气。那些藏在话语里的渴望,终将成为直播助农科普的指南针,让菀坪橘子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