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深入吴江橘园 探寻菀坪橘子产销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红心研墨”暑假社会实践团队
 
7月2日清晨至正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踏着露水走进吴江区东东家庭农场,围绕本地特色农产品“菀坪橘子”开展了一场从晨光初现到日头渐高的实地考察。作为一支以“用知识赋能乡村振兴”为使命的高校志愿团队,“红心研墨”始终致力于架起高校与基层的桥梁,此次历时半日的考察聚焦橘园种植规模、品种特性及产销模式,为后续助力品牌推广、破解销售瓶颈收集第一手资料。
 
晨光中的橘园:百年风味藏枝头
 
清晨六点半,“红心研墨”团队成员进入农场后,即刻对枝头的橘子进行观察,记录果实外观特征,包括青绿色为主、部分泛橙黄、果皮带细密绒毛且饱满有弹性等特点。农场负责人李建国介绍了菀坪橘子的种植历史(始于清末)、灌溉水源(太湖活水)、土壤特性(沙土透气)及果实特点(皮薄),并现场掰开橘子展示其饱满瓣粒与多汁特性。团队成员一边记录上述信息,一边品尝果实,亲身了解其风味,同时记录果树树龄(部分近三十年)等情况,深入感知这一本土特色农产品的传承价值。

账本里的难题:优质橘子“走不远”
 
随后,在农场简易办公室,团队成员围绕李大叔提供的近几年产销账本展开调研。他们详细记录关键数据:橘园总面积150亩,分三期种植,果树树龄最长28年、最新为5年前嫁接的改良品种;主要品种“早蜜”(7月底成熟,酸甜多汁)和“晚甜”(9月上市,甜度更高);去年总产量约30万斤,60%供应本地商超,30%为熟客采摘,仅10%通过微商销往苏州城区。李大叔反映了橘子名气小、销路窄的问题,提及去年“早蜜”收购价最高3.8元/斤却仍遭批发商挑剔,以及因缺乏渠道导致礼盒装样品只能按普通价售卖的情况。团队成员认真记录这些产销痛点,进一步明确了助力橘园突破发展瓶颈的方向。
 
 
 “名气传不远,销路拓不宽,这是最头疼的事。”李大叔指着账本上的批发价记录,眉头微微皱起,“去年‘早蜜’收购价最高3.8元一斤,批发商还总挑三拣四,说我们没名气,不好卖。其实懂行的都知道,我们的橘子甜度比外地货高2个点,就是没人知道。”他起身指向仓库,角落里堆着几十箱包装简单的橘子,“这是去年剩下的样品,想做礼盒但没渠道,最后只能按普通价卖了。”团队成员默默记下这些痛点,更坚定了要为橘园寻找新出路的决心。
 
 
土壤里的底气:生态种植育好果
 
上午十点, 为掌握橘子品质的核心支撑,团队成员跟随农技员张师傅深入橘园考察种植条件。张师傅介绍了土壤特性(沙质为主,掺腐叶土,保水透气),并现场用测糖仪检测,显示当前糖度11.2%(一个月后可达13%)。团队成员同时观察到橘树间半米宽的排水沟(应对太湖边多雨易积水问题)及树上悬挂的粘虫板(采用生物防治,不用剧毒农药)等生态种植细节,将这些关乎果实品质的关键信息详细记录在调研笔记中,为后续推广积累核心素材。
满载期待返程:让酸甜滋味走得更远
 
 正午时分,“红心研墨”团队携带详细的调研笔记离开农场,李大叔表达了对团队助力橘子拓宽销路的期待。此次从清晨到日中的考察,使团队全面掌握了橘园的产销状况,深刻体会到传统农产品的品质坚守与发展诉求。团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据考察结果,为菀坪橘子设计专属直播助农方案,推动这一特色农产品走出吴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7月2日这一天,南师大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的吴江橘园考察,不仅为菀坪橘子的产销现状画下了清晰画像,更让高校智慧与乡村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随着直播助农方案的逐步落地,这份承载着百年种植历史与太湖生态底蕴的本土风味,有望打破地域局限,在更广阔的市场中焕发新的生机。而这场“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也为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让知识的力量真正扎根田野、惠及民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走进雷锋纪念馆,传承红色精神
  • 走进雷锋纪念馆,传承红色精神
  • 本文聚焦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学子于2025年7月5日赴邓州市雷锋纪念馆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详细记录了学子们瞻仰“雷锋的
  • 08-23
  • 河南工业大学周口红色文化宣讲
  • 河南工业大学周口红色文化宣讲
  • 本项目以“溯源周口文脉,讲好时代故事”为使命,通过系统化、创新性的宣讲策略,深度挖掘并整合周口文化资源。我们将组建由文化学者、
  • 08-23
  • 农户成主播,数字助增收——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
  • 方言破壁垒,直播接地气——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
  • 直播筑信任,农品蕴真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
  • 青橘迎数变,田园启新篇——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