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铭刻着红三军团铁血荣光的禾丰小镇旧址,一群江西理工大学的青年学子俯身轻叩岩石,稀盐酸滴落石灰石表面瞬间腾起的气泡,仿佛沉睡的矿石正开口讲述着大地的秘密。7月17日,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队将矿冶课堂搬进红色沃土,用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禾丰的孩子们点燃了科学与传承的双重火种。


图为矿石小课堂全景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旧址
寻访红三军团整编旧址,是青年学子触摸初心的起点。斑驳的文物与复原场景前,革命先辈的奋斗史诗在肃穆的聆听中激荡血脉。鲜红旗帜下,实践队队员与禾丰师生携手走进小镇深处。击鼓传花的欢声笑语、你画我猜的默契协作,迅速消融了陌生,红色宣讲员与大学生们接力讲述的动人故事,更让革命精神在交流中薪火相传。
当“矿石是什么”的发问抛出,科学探索的序幕就此拉开。孩子们用稚嫩笔触描绘心中矿石的初印象,天马行空的线条承载着对未知的好奇。实践队队员随即以生动的矿冶主题PPT,将“工业粮食”的开采冶炼画卷徐徐展开。互动问答环节,踊跃举起的小手与闪亮的求知目光,让精心准备的科普奖品找到了最自豪的主人。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红三军团历史事迹


图为实践队员与学生合影
精彩在实验台前绽放。在成员们严密的防护引导下,孩子们屏息凝视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奇妙相遇——气泡如珍珠般轻盈涌出。“这些气泡就是二氧化碳,矿冶既要利用资源,更要守护绿水青山。”实践队队员借实验现象,将可持续理念悄然植入心田。矿石的“语言”,此刻化作理解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生动启蒙。


图为实践队员教学生辨认矿石


图为学生聚精会神观看化学反应
从红色旧址的峥嵘岁月,到矿石实验的科学之光,江西理工大学学子以“矿冶”这一鲜明学科烙印为桥,在“三下乡”的实践中深情书写担当。他们让禾丰的红色基因与科学的理性光芒交相辉映,不仅为乡村孩童推开一扇眺望矿冶世界的窗,更以知识反哺的热忱,在革命老区的大地上播撒下爱国情怀与创新梦想的种子。当历史的回响遇见科学的叩问,这场青春的奔赴,已然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