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苏州图书馆的晨光里,浅蓝色的少儿区飘着淡淡的书香。书架上的英语绘本与立体书整齐排列,阳光穿过落地窗,在软垫阅读角织出金色的网。一群孩子围坐在长桌旁,手里的彩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桌角的贴纸盒里,小熊、小兔图案的奖励闪着微光 —— 这是一场由大学生团队发起的英语绘本实践活动现场,书页翻动的声音与童声交织,成了这个空间里最动人的旋律。
绘本为桥:让英语在童趣里生长
活动的开场没有严肃的讲台,只有一本摊开的英语绘本。团队成员盘腿坐在孩子中间,指尖点过图画里蹦跳的小动物:“看这只戴帽子的小熊,它在找自己的鞋子呢,用英语说就是‘shoe’哦。” 她故意把 “shoe” 的尾音拖长,像小熊走路的脚步声,逗得孩子们咯咯直笑。
比起机械的单词记忆,团队更擅长让英语 “藏” 在趣味里。读到 “bird”(小鸟)时,有人学鸟叫引得孩子们模仿;讲到 “sun”(太阳)时,便指向窗外的阳光,让抽象的单词有了具体的模样。而贴纸成了最好的 “诱饵”—— 只要能说出绘本里的一个单词,就能领到一张心爱的贴纸。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小姑娘,为了得到小兔贴纸,攥着拳头反复练习 “rabbit”,直到发音越来越标准,眼里的光比贴纸还亮。
“迷你绘本创作” 环节彻底点燃了现场。孩子们要给绘本主角设计 “专属鞋子”,画笔在纸上飞舞:有人给小猫画了带鱼干图案的拖鞋,说 “这样小猫睡醒就能看到鱼”;有人给小鹿画了带花纹的雨靴,“下雨时踩水洼不会湿脚”;还有孩子在鞋面上歪歪扭扭写下 “happy”,说要让故事里的小狐狸永远开心。
上台展示时,孩子们的声音稚嫩却认真。“这是给小狗的,” 一个小男孩举着画纸,用刚学会的英语说,“dog…shoe。” 尽管语序不太对,台下的团队成员还是用力鼓掌。“以前觉得教英语就是背单词,” 团队里一位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说,“现在才发现,当语言和孩子的想象力碰在一起,会生出这么多惊喜。”
合力成歌:跨专业团队的 “童心护航”
这场充满童趣的活动,背后是一支跨专业团队的精密协作。团队成员来自外语、设计、教育等多个专业,筹备阶段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外语专业的学生筛选出 10 余本适合低龄儿童的绘本,确保单词简单、故事温暖;设计专业的同学手绘了绘本角色卡片,让小熊、小兔 “跳出” 书页;教育专业的成员则根据儿童注意力规律,把活动拆分成 “故事共读 — 单词互动 — 创意创作 — 分享展示” 四步,每一步 都卡着孩子的兴趣点。
“我们曾为‘要不要加英语儿歌’争论过,” 团队负责人笑着说,“有人觉得儿歌会分散注意力,有人坚持‘唱比说更易记’,最后决定用绘本里的故事编了段简单旋律,没想到孩子们跟着唱得特别开心。” 这种不同专业视角的碰撞,让活动方案既专业又接地气。
活动当天的配合更显默契。当有孩子因抢同一支彩笔哭鼻子时,学教育的成员立刻拿出备用彩笔,轻声说:“你看,这支蓝色的笔想和你做朋友呢。” 创作环节,设计专业的同学蹲在地上,帮握不稳笔的孩子扶着画纸;展示时,外语专业的成员悄悄在旁举着单词卡,帮紧张的孩子 “救场”。“没人喊口号,但大家都知道该做什么,” 一位成员说,这种无声的协作,比任何分工表都更有力量。

反思里的成长: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
活动结束后,团队在图书馆的休息区开了场 “走心会”,没人回避那些 “不完美”:原本计划 20 分钟的创作环节,因为孩子们热情太高延长了 15 分钟,导致最后的 “故事接龙” 没能开展;有个内向的小男孩始终没敢上台,错失了展示机会;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引导也不够细,大孩子觉得 “画画太简单”,小孩子又跟不上英语对话……
但这些遗憾恰恰成了成长的阶梯。团队特意请教了图书馆的少儿阅读老师,学会用 “倒计时沙漏” 控制时间;通过家长反馈得知,孩子们回家后还在念叨活动,便计划下次增加 “家庭任务卡”,让家长也参与进来;还打算按年龄分组,为低龄孩子多准备贴纸游戏,为高龄孩子设计简单的英语对话剧本。
“以前总觉得‘做好活动’就是成功,现在才明白,教育实践得像春风化雨,要慢慢等、细细调,” 一位成员在总结里写道。而更珍贵的,是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 —— 他们的真诚、想象力,以及对世界的纯粹热爱,都成了青年学子们的 “活教材”。
对孩子们来说,这场活动或许只是一次愉快的课外体验,但那些在绘本里认识的单词、在创作中绽放的想象,已悄悄在心里种下热爱知识的种子。而对参与的大学生而言,这段经历让他们真正懂得: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童心与青春的双向奔赴。正如团队在实践报告里写的:“当孩子把画着鞋子的纸塞进我们手里,说‘老师,这个送给你’时,忽然懂了:所谓教育,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在爱与创意里慢慢长大。”而苏州图书馆北馆的这段时光,也成了他们青春里的一份温暖记忆,提醒着他们:用真诚对待童心,总能收获最动人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