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里的童心课堂,实践书写成长答卷——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深度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红心研墨”暑假社会实践团队
8月14日,苏州图书馆北馆的少儿区里,浅蓝色的书架旁散落着阳光的碎片,软垫阅读角上摆着几册翻开的立体书,一群孩子正围着长桌涂涂画画 —— 这不是普通的周末阅读时光,而是一场由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主导的英语绘本实践活动。在这里,英语单词藏在斑斓的图画里,创意在笔尖流淌,而参与其中的青年学子,也在与童心的碰撞中,完成了一堂关于教育与成长的实践课。
纸间童趣:当英语绘本遇见天马行空的想象
活动的序幕,从一本翻旧了的英语绘本开始。团队成员轻轻坐在孩子中间,指尖划过绘本上蹦跳的小兔子,用中英双语交替讲述故事:“看,这只 rabbit(兔子)在找它的 shoes(鞋子)呢!” 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孩子们仰起的小脸上,有人跟着念 “rabbit”,有人指着图画里的胡萝卜笑出声。
比起照本宣科的单词教学,团队更在意如何让英语 “活” 起来。准备的贴纸成了最好的 “催化剂”—— 答对单词的孩子能领到印着小动物的贴纸,贴在自己的手背上,像获得了一枚枚 “勋章”。而 “迷你绘本创作” 环节,更是让课堂变成了想象力的游乐场。孩子们要给绘本主角设计 “专属鞋子”,有人给小松鼠画了带松果纹路的登山靴,说 “这样爬树不会滑”;有人给小鱼画了缀着泡泡的水晶鞋,“水里也能穿漂亮鞋子呀”;还有孩子用歪歪扭扭的字母在鞋面上写 “love”,说要送给故事里的小熊。

上台展示时,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画纸,涨红了脸用英语说:“This is for… pig(这是给小猪的)。” 尽管发音带着稚气,台下却响起了自发的掌声。“以前教妹妹背单词,她总说难,” 团队里一位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说,“现在才发现,当英语和故事、和画画连在一起,孩子眼里的光都不一样了。” 这种 “玩中学” 的魔力,让原本计划 30 分钟的活动,因孩子们的意犹未尽延长了许久。
合力成光:跨专业团队的 “教育拼图”
这场让孩子们着迷的活动,背后是一支跨专业团队的精心打磨。团队成员来自外语、设计、教育等不同专业,筹备阶段的每一次讨论,都像是在拼一幅 “教育拼图”—— 外语专业的学生负责筛选适合儿童认知的绘本,确保单词简单、故事有趣;设计专业的同学手绘教具,把绘本角色做成可粘贴的卡片;教育专业的成员则反复调整流程,参考儿童注意力规律,将活动拆分为 “故事共读—单词游戏—创意创作—展示分享” 四个环节。
“我们曾为‘要不要加语法讲解’争过,” 团队负责人笑着回忆,“有人觉得该教点基础句型,有人坚持‘兴趣比知识更重要’,最后决定用‘找相同’游戏替代 —— 让孩子在图画里找和‘shoe’同类的物品,潜移默化中理解词汇分类。” 这种不同专业视角的碰撞,让活动方案既专业又充满童趣。
活动当天的配合更见默契:当有孩子因彩笔颜色吵架时,擅长沟通的成员用 “绘本里的小动物都分享玩具” 的故事化解矛盾;创作环节,有人跪在地上帮矮个子孩子够彩笔;展示时,有人悄悄在旁举着单词卡片,帮紧张的孩子 “救场”。“没人规定谁该做什么,但大家都往一处使劲,” 一位成员说,这种无需言说的协作,比任何分工表都更有力量。
反思生长:在不完美中触摸教育本质
活动结束后,团队在图书馆的回廊里开了场 “复盘会”,笔记本上记满了 “不完美”:创作环节超时 15 分钟,导致原定的 “故事续编” 环节被迫取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引导不够精细,5 岁孩子沉迷涂色,10 岁孩子却觉得 “太简单”;个别内向的孩子始终没敢上台,错失了展示机会……团队特意联系了图书馆的少儿阅读指导老师,请教 “如何用音乐控制活动节奏”;通过家长群收集反馈,发现 80% 的家长希望增加 “亲子互动” 环节;还计划下次按年龄分组,为低龄儿童准备贴纸填色卡,为高龄儿童设计英语对话剧本。“以前觉得‘完成活动’就是成功,现在才明白,教育实践就像种庄稼,要根据土壤情况随时调整,” 一位成员在总结里写道。
对孩子们来说,这场活动或许只是童年里一段模糊的记忆,但那些在绘本里认识的单词、在创作中放飞的想象,已悄悄在心里埋下探索世界的种子。而对参与的大学生而言,这段经历让他们真正读懂了教育的本质 —— 不是站在高处传授知识,而是蹲下来倾听童心的声音。正如团队在实践报告里写的:“当孩子把画着鞋子的纸塞进我们手里,说‘老师,这个送给你’时,忽然懂了: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在爱与创意里共同成长。”
参与此次英语绘本实践活动的团队成员们,在与童心的碰撞中收获了对教育与成长的深刻体悟。跨专业协作的磨合更让他们触动。外语专业的严谨、设计专业的巧思、教育专业的细腻,在 “要不要加语法讲解” 的争论中交融,最终凝成 “兴趣优先” 的共识。这种不同视角的碰撞,让他们看清:好的实践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众人拾柴,为孩子铺就温柔的成长路。复盘会上那些 “不完美” 的记录,反倒成了认知升级的阶梯。创作超时、分层引导不足的遗憾,让他们懂得教育如侍弄庄稼,需因时制宜、灵活调整。而当孩子将画作递来那句 “老师,送给你”,他们终于领悟:教育从不是单向给予,而是与孩子在爱与创意里,共同读懂世界,一起长成更好的模样。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走进雷锋纪念馆,传承红色精神
  • 走进雷锋纪念馆,传承红色精神
  • 本文聚焦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学子于2025年7月5日赴邓州市雷锋纪念馆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详细记录了学子们瞻仰“雷锋的
  • 08-23
  • 河南工业大学周口红色文化宣讲
  • 河南工业大学周口红色文化宣讲
  • 本项目以“溯源周口文脉,讲好时代故事”为使命,通过系统化、创新性的宣讲策略,深度挖掘并整合周口文化资源。我们将组建由文化学者、
  • 08-23
  • 农户成主播,数字助增收——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
  • 方言破壁垒,直播接地气——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
  • 直播筑信任,农品蕴真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
  • 青橘迎数变,田园启新篇——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