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运河千年文脉,厚植学子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

本次实践的筹备,充满了“文化导师”的自觉。团队在前期大量查阅了与宝应历史、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相关的文献、方志和影像资料,并主动联系了地方文化学者进行咨询,力求确保知识输出的准确性。他们精心设计了一条“穿越时空”的研学路线:从代表现代文明与未来希望的宝应中学,到承载千年历史与民族智慧的大运河风光带。准备的不是简单的讲解词,而是一个个能引发孩子好奇心的历史故事、一道道探索发现的“任务清单”。他们的目标,是将抽象的国家、民族、文化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具象存在。课业辅导:知识体系中融入文化底色

   即使在室内的课业辅导中,团队也有意识地渗入文化元素。辅导描写景色的作文时,会引导孩子回忆或想象运河的风光,运用“波光粼粼”、“垂柳依依”等词汇;讲解历史相关的题目时,会巧妙引入运河在古代漕运、军事、经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进一条宏大的历史脉络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文化的种子,让他们意识到,所学的语数知识,与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荣光是紧密相连的。

户外研学:将思政课堂开设在天地之间 

  户外实践日是这堂“大思政课”的高潮。在宝应中学,实践成员们引导孩子们感受的不仅是优美的校园环境,更是一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和学术氛围。他们讲述大学的意义在于探索真理、服务社会,激励孩子们树立远大志向,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行至大运河宝应运堤段,思政教育的感染力达到了顶峰。实践成员们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老师,而是穿越时空的“说书人”。他们指着悠悠河水,讲述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过是非,讲述千百年来帆樯如林、漕船如梭的繁华盛景,讲述运河如何成为沟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和文化交融的纽带。他们更着重讲述新时代以来,大运河作为“活态遗产”如何焕发新生,生态治理的成效如何惠及沿岸人民,从而引发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认同。

情感共鸣:在实地实景中激发最深层的认同

   这堂户外思政课最成功之处,在于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站在古老的堤岸上,触摸着可能有百年历史的砖石,听着生动的历史故事,望着今天清澈的河水和美丽的景观带,历史书上的文字变成了真切可感的现实。一个孩子忍不住说:“原来我们家门口这条河这么厉害!”这句质朴的感叹,胜过千言万语,它标志着文化自信和乡土自豪感已开始萌芽。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情感冲击,比任何灌输式的说教都更加有力、更加持久。它让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油然而生的、 deeply rooted(根深蒂固的)的情感。

探索思政育人的新范式

   对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而言,这次实践是一次极具价值的创新探索。他们成功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巧妙地融入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而且也应当走出报告厅,走向广阔的天地。它可以是生动的、有趣的、充满吸引力的。队员们自身也在备课、讲解和与孩子们的互动中,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为了讲好运河故事,他们必须先把自己感动,先让自己信服。这个过程,极大地深化了他们对国情、社情、乡情的认识,强化了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与文化传承责任感。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青春的脚步,可以用来丈量祖国的山河;青春的声音,可以用来传诵千年的文脉;青春的力量,可以用来浇灌下一代的爱国初心。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团队打造的这堂“行走的思政金课”,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增强其时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了了一份宝贵的“宝应样本”。

作者:谢湘媛 刘旭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传承运河千年文脉,厚植学子家国情怀
  • 南京师范大学:守护清流,能“援”助力
  •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青春力量深耕基层 | “北斗引航 飞翼
  • 二堰街道:“七一”系列活动 传承红色精神 守护居民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