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控制室,自动化控制系统成为新课堂。队员们紧盯屏幕上的数据曲线,见证污水从“浊”变“清”的数字化管控过程。
“大家看,这些不断变化的参数就像‘水质密码’,直接决定着每一步处理的效果。”技术人员一边操作键盘,一边调出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实时数据对比,“比如这个溶解氧数值,太高会增加能耗,太低则会影响微生物活性,必须控制在最佳区间;还有污泥浓度,它就像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多一分少一分,都会让处理效率大打折扣。”
“以前总觉得‘科技赋能环保’是句飘在天上的口号,直到今天站在这面实时刷新的监测大屏前,看着每一组跳动的数字、每一条起伏的曲线,才突然明白——这哪里是抽象的概念,分明是能攥在手里的‘指挥棒’啊!”季宇凡的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疾走,指腹不经意间蹭过刚写下的“COD浓度”“污泥含水率”,指尖仿佛还带着中控室里微凉的空气。
就在半小时前,他亲眼看着工程师轻点鼠标,系统便自动调出了曝气池的溶解氧数据。那条曾需要人工每小时记录一次的曲线,此刻正随着微生物的活跃度精准波动,一旦数值偏离阈值,屏幕边缘就会弹出淡红色预警,沉淀池的阀门随即自动调节开合度。“你看这条蓝线,”工程师指着屏幕笑道,“上周它还在超标区徘徊,现在靠着AI算法优化加药剂量,三天就压到了标准线以下,比原来人工调试节省了近30%的药剂。”
队员们抬头望向窗外,隔着双层玻璃能看到沉淀池里的水正慢慢褪去浑浊,阳光穿透水面时,竟能隐约看到池底的瓷砖纹。那些冰冷的数字仿佛突然有了温度——它们背后,是每天少排放的20吨超标污水,是处理效率提升后多净化的3个小区的生活用水,是监测员不用再顶着烈日蹲守取样的轻松。
“原来科技不是冷冰冰的代码,是真能让污水变清、让空气变甜的本事啊。”他在笔记本扉页画了个小小的笑脸,笔尖顿了顿,又添上一句:“今天才算懂了,环保从来不是喊口号,是这些数字在替江河湖海说话。”
这场与科技的“对话”,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技术革新如何让水污染防治从“经验主义”走向“精准调控”,也让他们看到了环保产业背后的技术力量。这场对话,让“科技赋能环保”从口号落地为可触摸的操作逻辑,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技术革新给水污染防治带来的改变。
图2 队员们在控制室外了解安全知识。
从污泥池边的细致观察,到控制室里的科技探秘,再到安全警示前的深刻认知,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着环保一线的每一个角落。活动结束后,队员们连夜整理调研笔记,结合专业知识为企业提出了“优化污泥脱水参数”“增设智能预警提示音”等3项建议,得到了公司的肯定。
据悉,南通市洪江排水有限公司总占地17.669公顷,日处理能力达24.8万吨,主要负责接纳处理崇川区工业及生活废水,服务面积约63.7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70万。
正如洪江排水工作人员所言:“水污染防治是守护生命之源的底线,这群年轻人的实践,正是为这条底线注入青春力量。”
图3 队员们与工作人员的合影。
未来,“清流守护者联盟”将持续关注生态建设,把暑期实践中收获的知识和感悟转化为行动,让“清流守护”从一场实践活动,延伸为长远的青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