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与调研内容
2025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科技赋能,家裕户兴”实践队分赴山东省滨州市沾化经济开发区和东营市,围绕“现代乡村企业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开展调研。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探究化工产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滨州市博昌街道,团队走访了家裕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其通过现代化改造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的经验;在东营市,则聚焦乡村化工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创新模式。两地调研均显示,化工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不仅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还通过税收增长、基础设施改善(如硬化路面工程)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全面发展。此外,团队还关注到盐碱地资源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当地政府将不宜农耕的沿海滩涂规划为化工园区,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通过配套水电线路建设惠及民生,体现了产业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二、实践发现与成果分析
调研发现,科技赋能是乡村化工企业转型的核心动力。以家裕化工为例,企业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如工业密封锅炉)实现“人毒分离”,显著降低工人职业风险,同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十几名工人在自动化辅助下,一周可生产1000吨氯代胺”。此外,企业注重人文关怀,如安装空调改善工作环境,增强了员工归属感。在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化工企业的入驻直接拉动了地方财政税收,并带动运输、农副产品销售等关联产业。例如,为满足物流需求修建的沥青路面,既解决了原料运输难题,也便利了村民出行,减少了农产品损耗。在金融支持层面,滨州市探索的“金融+化工”模式颇具前瞻性,通过提供全产业链融资服务,推动初级化工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些成果表明,乡村化工产业已从单一生产转向“科技—经济—民生”多元共赢的生态闭环。
三、实践总结与建议
本次实践揭示了乡村化工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但也暴露出产品单一、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调研,团队提出以下建议:其一,强化科技支撑,推广智能化设备应用,降低生产安全风险;其二,推动产业融合,结合盐碱地特色发展“化工+旅游”等新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其三,深化金融合作,借鉴滨州“智慧工厂”理念,构建数字化产销平台,助力品牌化建设。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需立足本土资源禀赋,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激发内生动力。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积极投身乡村现代化进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