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乡村工业 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科技赋能,家裕户兴”实践队滨州调研报告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2025年7月25日,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科技赋能,家裕户兴”实践队奔赴山东省滨州市,以当地化工产业为切入点,深入调研现代工业如何赋能乡村经济。通过实地走访、专家访谈与数据分析,团队见证了科技如何将盐碱滩涂转化为产业高地,如何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乡村面貌。
滨州市博昌街道的沿海滩涂曾是一片“无用之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无法存活,商业开发价值低。实践队员在未开发区域调研时,化工厂负责人介绍:“这里原是海平面下的洼地,地壳抬升后形成盐碱滩涂,长期荒废。”
转机始于政府“变废为宝”的规划。2020年起,当地将这片土地划为化工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政府同步建设了专用水电线路,并兼顾民生需求,升级了周边基础设施。“过去村民用电不稳,现在化工厂的电网覆盖了村庄,一举两得。”负责人说道。这片“灰色海洋”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成为就业引擎。家裕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投产后,吸纳了大量本地劳动力。一名工人坦言:“以前只能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上班,收入还比种地高。”
传统化工产业常伴随污染问题,但滨州的实践颠覆了这一认知。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购置污水与空气净化设备,形成集约化管理模式。“‘水空清道夫’让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农户再不用因污染搬迁。”负责人强调。
在氯代氨生产车间,实践队目睹了科技如何提升安全与效率。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完成高危投料环节,工人仅需监控数据。“以前投料怕中毒,现在机器操作,风险降了八成。”一名工人表示。环境改善的同时,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工厂采用智能控制系统优化原料配比,废料回收率提高30%。“科技让化工从‘脏乱差’变成‘绿富美’。”队员雷卓予在笔记中写道。
化工产业的繁荣辐射至整个社区。走访中,村民王大姐指着新房说:“厂里上班三年,家里盖了楼,孩子上学也近了。”数据显示,周边村庄就业率增长40%,物流、餐饮等配套产业随之兴起。
工厂还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定期举办技能培训会,帮助工人掌握新技术。一名参与培训的村民感慨:“学会操作自动化设备后,工资涨了,还能竞聘技术岗。”经济收益之外,文化生态同步升级。化工厂资助修建了村民活动中心,组织文艺演出。“钱袋子鼓了,精神生活也要富足。”村支书介绍。
本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
队长张广喆总结:“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科技、产业与人的协同共进。我们青年要用专业知识助力这场变革。”
结语
滨州之行,实践队见证了荒滩变园区的奇迹,也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化工产业的故事证明:科技赋能不仅能提升生产力,更能重塑乡村的生态与人文。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愿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继续探索科技与乡村融合的更多可能,让青春在田野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