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 ——中南大社会实践队调研大田板灯龙非遗传承

作者:牛国瑞 郭莹洁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龙舞传韵”社会实践队

  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

  ——中南大社会实践队调研大田板灯龙非遗传承

  新闻网讯(学生通讯员 牛国瑞 郭莹洁) 1月24日至2月15日,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龙舞传韵”队深入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大田板灯龙”的传承、创新与社会传播情况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观摩摄影展、对话文化部门等形式,实践队深入挖掘这一民俗瑰宝的文化内核与时代生命力。
  溯源非遗技艺:龙头制作里的匠心传承

  24日上午,实践队抵达大田县广平镇时,当地非遗传承人已完成了板灯龙龙头的制作。队员们对龙头进行了多角度拍摄,记录其精巧的竹编骨架、彩绘纹饰与灯光装置。下午,实践队对龙头制作师傅进行了深度访谈。师傅介绍道:“板灯龙起源于宋代,每节龙身由木板、灯笼和龙尾组成,迎龙时首尾相连可达数百米,象征风调雨顺、家族兴旺。”谈及制作难点,他坦言“竹编弧度需兼顾美感与承重,需反复试验”,而今年的创新则体现在“引入LED灯光增强视觉效果,并设计可拆卸结构便于运输”以及“与蛇年生肖结合,丰富文化趣味”


图为非遗传承人制作的龙头
  影像记录非遗:摄影展中的文化记忆

  25日上午,实践队参观了大田县文化馆主办的“见龙在田”板灯龙主题摄影展。文化馆工作人员结合百余幅作品,讲解了板灯龙从制作、巡游到祭祀的全流程。一幅拍摄于六年前元宵迎龙盛况的作品引发队员关注——画面中千米龙身蜿蜒如星河,万人空巷的场面震撼人心。工作人员透露:“今年正月十五将重启中断六年的城区迎龙活动,并聘请专业团队多机位记录,通过短视频、纪录片扩大传播。”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摄影作品  
      对话文化部门:非遗活化的未来图景

  当日下午,实践队与大田县文体和旅游局副局长展开座谈。副局长介绍,当地正通过“非遗进校园”“技艺传习所”培养年轻传承人,并计划开发板灯龙主题文创产品,“让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生活”。针对传播短板,她表示将联合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巡游等活动,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图为实践队员与文旅局副局长座谈  
       非遗进社区:传统文化点亮童心

  实践队的调研不仅停留在理论探讨,更以实际行动推动非遗活化。2月15日,团队在三明市角声华恩儿童之家举办"探寻大田板灯龙魅力"主题活动。通过讲解历史、展示图片、指导绘画等形式,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板灯龙——有的威武庄严,有的童趣可爱,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活动现场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等作品,实践队成员郭莹洁表示:"孩子们的作品展现了非遗的无限可能,这正是文化传承的希望。"


图为孩子们心中的板灯龙
  实践成果:以青年力量助推文化传承

  调研期间,队员们还通过发布调查问卷、拍摄纪实短片等方式,展现非遗之美。队长李奕洋表示:“板灯龙不仅是技艺,更承载着大田县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我们将整理调研成果,并拍摄正月十五元宵迎龙的盛况,通过影像记录这一文化盛事。未来还将联合当地开展‘板灯龙’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更多年轻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助力其走向更广舞台。”

  大田板灯龙历经六百年风雨,如今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既是大学生扎根乡土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曲传统与时代共鸣的非遗传承乐章。

  (供稿:“龙舞传韵”社会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2-19 阅读: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
  • 追寻红色足迹行,沂蒙精神永传承  ——青岛理工大学人
  • 智能操作耐心教,防诈知识细讲传
  • 智能操作耐心教,防诈知识细讲传
  • 为了缩小老年人与数字时代的差距,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乐趣,同时提高他们的防诈骗意识,守护好他们的养老钱,曲阜师范大
  •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