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遗址宣传问题调研

作者: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赴京、鄂、豫、川、青五地“探访红色印迹,讲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一、调查(实践)的目的(意义或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印证价值功能、文明传承价值功能、政治教育价值功能以及经济开发价值功能。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奋斗历史的记录,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呈现,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工具。然而, 红色文化在现实中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宣传教育效果, 不少人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薄弱或者把红色文化等同于红色旅游, 并且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红色文化的宣传依然存在形式单一等问题,即局限于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的展示来传播红色文化,而没有将全媒体的载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没有考量到整体文化行业的网络平台建设。因此,红色文化宣传面对新的话语语境与传播方式迫切需要转型和创新。
本项目的实践旨在探究红色文化宣传新路径,在把握全媒体传播规律的基础之上,拓展红色文化的多元呈现形式,借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最大增量,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潜在的思想价值,提升红色文化宣传的实效性,扩大红色文化宣传影响力,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
此外,利用新媒体弘扬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来引导人民群众,发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可以为红色教育开拓新途径,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也可以加强广大群众感情培养,使红色基因渗入群众血液,主动地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并且能把红色文化的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自愿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二、调查(实践)的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红色遗址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托于红色遗址的红色旅游兴起,为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第一手途径。
然而,红色遗址分布众多且广泛,其宣传效能与资源丰富程度并不匹配。尤其对于一些相对“冷门”的红色遗址,研究不足、意识淡薄、宣传滞后等问题正使其逐渐湮没于民众的记忆之中。现如今,红色文化正亟需崭新的发展思路来重焕生机,这就是本项目的出发点。
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研究团队选取了五个来自不同地区且相对并不“热门”的红色遗址作为考察对象,具体如下:
1.河南·郭亮洞
郭亮洞是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郭亮村的一条挂壁公路,始建于1972年,1977年完工。郭亮人民没有使用任何机械,历时5年,在绝壁中凭借一锤又一锤凿出了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的郭亮洞。然而尽管郭亮洞景观奇绝,精神内涵丰富,其知名度却十分有限,游客也很稀少。
基于此,本次社会实践展开考察,与相关人士深度对话,探寻宣传方案,以期促进郭亮洞的旅游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其蕴含的红色文化的传播。
2.四川·朱德故居
朱德,开国十大元帅之首,其故居坐落于四川仪陇县,为5A级景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一生波澜壮阔,是很多重要党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然而这样一位伟大元勋的故居却游人稀少,虽近年来在党史教育的推动下热度有所增长,但客流量仍不到年300万。
本次社会实践进行深入调研,探索创新景区宣传方式,重点集中于“两微一端”传播矩阵的有效架构,并为其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宣传方案,从而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明城墙遗址公园,坐落于北京,有着现存最长的一段明清北京城墙,亦是1948年平津战役背景下、北平城中得以保护下来的著名古建筑之一。登上此角楼可以俯瞰整个北京CBD,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即使在每年接待游客数亿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却依旧十分冷清。
基于此,本次社会实践实地考察明长城遗址,重点从宣传方向出发,探索将历史记忆融入当下风景的宣传方法,推动明城墙遗址公园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其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播。
4.湖北·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第一红街”——武昌都府堤20号,也是中共创始人之一陈潭秋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历史上,中共五大开幕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四大都曾在此召开。中共五大会址与同街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片“红色景区”。然而,在红色资源如此丰富的前提下,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的客流量却略显冷清。
基于此,本次社会实践通过田野调查、实地采访等多种方式,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动因,找寻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提高其知名度,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5.青海·221基地
位于青海省境内金银滩草原的221基地,曾见证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爆炸,经改造后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尽管青海原子城于2001年成为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但大部分民众对于这一核工业基地知之甚少。
基于此,本次社会实践深入实地调研考察,探索对红色遗址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方案,从而更好地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二)调查方法
1.实地调研
   根据调研任务在全国范围内选取5个红色遗址,7人分为5个小组到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2.采访调研
1提前与景区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因疫情与时间原因,通过设计调查问题交由被调查者自填间接采访。
2在景区随机选择游客,经同意后对游客进行街头采访。
3.问卷调研
在参考旅游景区资源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红色旅游的特点、旅游业者的意见和建议,联系生活实际,共设计了18道相关问题制成问卷,以网络无纸化问卷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共计发放网络问卷共收到 220份,有效问卷 220份,有效率 100%。
 
 
三、调查(实践)的结果与分析
(一)河南·郭亮洞
1问题分析
1忽视自身文化特色,宣传意识不强
郭亮洞坐落在河南省新乡市西北部的太行山腹地,这里秀峰突兀,石径崎岖,悬壁险峻,峰岭嵯峨,是新中国建设时期诞生的一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但是由于今年河南省部分地区疫情严重,我们取消了实地考察,改为线上调研。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曾经,通过一些影视公司的大力宣传,郭亮洞逐渐被外界所知。我国著名导演在见到悬壁险峻的郭亮洞后,称其为“ 太行明珠”。先后有《清凉寺钟声》《举起手来》等众多影视剧选择此景取景拍摄,于是郭亮洞被影视界推崇为“中华影视村”。
然而郭亮洞红色文化旅游景点辐射范围较小,虽然是著名电影拍摄基地,但是景区管理仍属于粗放型,景点设置不合理,不注重挖掘自身红色文化资源,忽视自身文脉、地脉特色,导致景区没有明确的宣传方向。
2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足
郭亮洞景区无任何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其他新媒体软件账号和宣传通稿,我们无法获得景区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方式,线上调研也只能从少数个人视频号以及知乎上面的用户评价中了解实践地,所以获得的信息不够全面。
在互联网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郭亮洞失去了网络宣传阵地,难以为游客提供最普遍、最快捷的信息通道,就很难提升曝光度被大众了解。且后疫情时代,新冠疫情的反复给旅游业造成了间断式的冲击,郭亮洞线上旅游信息的缺失会使其在红色文化宣传方面处于劣势,难以顺应时代发展。
2.解决方案
1稳步提高郭亮洞红色文化旅游的内涵与格调,打造品牌
1972年,郭亮大队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带领村民排除万难、艰苦奋斗,开始了“打穿郭亮洞,把路修上山,目的达不到,死也不甘心”的壮举,历时5年,“绝壁长廊”便悬挂在巍巍太行山上。我们可以深度挖掘郭亮洞所代表的不怕吃苦、敢于坚持的红色文化内涵,并且充分利用“中华影视村”的称号,将实景还原演绎挂壁公路的红色奋斗故事和拍摄影视剧作为宣传的一大亮点,吸引影视文化产业入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集拍摄、参观、体验、宣传一条龙的产业链,增加旅游丰富性。并且利用影视作品的影像传播作用,使得郭亮洞红色文化名声迅速传播出去,激活原本沉寂的状态,焕发新的活力。
2发掘自身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加大线上宣传力度
由于郭亮洞秀峰突兀,石径崎岖,具有得天独厚的险峻的自然资源,视觉观感强烈,可以着重开发视频公众号展示郭亮洞壮阔景色,同时由专业人员讲述红色文化故事。与此同时,完善景区线上管理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通官方平台,从而进行宣传资源的横向组合,稳定一、二、三级客源市场,获得更多受众,增强郭亮洞红色文化识别度和影响力。

(二)四川·朱德故居
1.问题分析
1宣传力度较弱、网络宣传工作亟待改进
首先,四川广安的邓小平故居全国闻名,朱德故居相对鲜为人知,力度强弱可见一斑。而在宣传方式上,根据前期调研,“朱德故里景区”微博账号平均微博转赞评量为1.3,抖音账号点赞量多为200-2000,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均不过千,并且存在公号私用现象,由此可见其新媒介传播现状并不理想。这也导致了其客源构成以公司、学校等单位组织的团体为主而散客较少\游客属地以本省为主而外省较少的状况。
2部分景区工作人员缺少主动宣传意识
在调研前期,我们通过景区官网所留联系方式与景区沟通后与朱德故居管理局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说清来意经同意我们将项目内容以及审核证明发予该工作人员等待结果,然而该工作人员在QQ上未接收文件、也不回消息,经多次电话后我们得到了其宣传教育科科长的联系方式,在李科长的支持和配合下,我们的调研工作终于得以顺利展开。景区内的讲解服务有“货次价高”之嫌,仅前两个景点的讲解员讲解清晰专业,而后三个景点的讲解实在令人失望,可见部分工作人员缺少待客留客的意识,带来的不好体验不仅让参观者不会来第二次,还可能导致被参观者划入“踩雷”名单,增加宣传难度。
3产业链较短,产业模式较单一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整但不丰富完善,吃、住、行、游、娱、五方面选择种类较少、质量相对较低,园区内有以客家文化为主打造的休闲住宿区域,但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而在游览末尾的“购”环节,一是购物环境简陋与景区格格不入,二是缺少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衍生产品,文创缺少“记忆点”,难以激发游客购买欲望。
2.解决方案
1加大宣传力度,注重网络宣传阵地建设
在专业人士的牵头下组建网络宣传工作小组,重点集中于“两微一端”传播矩阵的有效架构、加强账号管理严禁公号私用,一是可以借鉴同类景点,比如大多数人提起红色文化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的延安、井冈山等全国闻名的红色景点,究其原因在于其在历史课本的重要地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口口相传、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历久弥新,所以宣传红色景点第一步应该讲好红色故事,将朱德元帅具有代表性的尤其是被选入课本的历史或故事着重宣传,比如“红星树”“朱德的扁担”等,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彰显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运用声、光、电、影视、场景体验等现代技术创新展示模式,;
二是可以借鉴不同类型景点的成功经验,如故宫、各地博物馆对两微一端的管理、宣传模式,以及其文创产品的特色方向。大数据时代,将新媒体宣传融入红色旅游,助力品牌宣传.成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如抖音短视频活动#大好河山一起打卡#.活动相关话题贡献视频3.7万个.播放量达20亿次,2021年.“打卡广东红"小程序掀起打卡红色经典的热潮,是全省推出的第一个省级线上+线下融合智媒党史学习平台,集纳了100个广东重要革命遗址、重大事件发生地、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地标,为广东红色景点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适应疫情趋势,增添云游览模式,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先打开宣传的广度,再增加宣传的深度。
提高主动宣传意识,提高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养。党史学习团体占客源比例的1/3,这一部分相对稳定,所以宣传的重点应该放在散客及外地游客上,不仅要做到吸引游客,还要能“留住”游客,让游客到访一次后还愿意再来,愿意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实现免费宣传。
2积极实现区域联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一方面,与南充当地各景点联动,实现旅游资源整合,综合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把红色旅游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休闲生态农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民俗风情群落建设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与四川其他红色景点如广安邓小平故居、资阳陈毅故居、宜宾赵一曼故居等联合宣传,构建四川红色文化·名人故居系列旅游专线,打造四川红色旅游大品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延长产业链。一是吃、住、行、游、娱、购向“多而精”靠拢,改善不合理设施布局,如酒店楼下影响酒店客人休息的呐喊喷泉。二是更好地将客家文化融汇于红色旅游之中,仪陇是西南地区第二大客家人聚集地,朱德总司令就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仪陇客家人的客家话,婚丧嫁娶、崇文重学等礼仪风俗仍有留存,马鞍境内的客家会馆龙母宫和客家民居丁氏庄园保存完好,增添了川北民居特色,应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独特内涵、让游客感受到客家文化魅力而非空有形式、浮于表面,在此基础上产出特色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

(三)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1.问题分析
1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促销乏力限制了红色旅游品牌的打造。按照市场规律,搞好宣传推广是搞好红色旅游的主要环节。但是,我们很少看到明城墙遗址公园红色旅游景点的宣传手册和广告语,于是在北京众多著名红色遗址的包围下,明城墙遗址公园的知名度自然较低。
    此外,景区现有红色旅游解说系统、标识系统和散客服务设施不够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大量游客需求,无法就提供最舒适的参观环境。
2红色旅游项目产品单一
    明城墙遗址公园参观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创新不足。
    第一,景点地理范围小,可供游客停驻和参观的旅游项目太少,甚至没有足够的解说牌来清晰地说明景点的历史和保护发展,对于该处红色遗址的介绍远不够充分到位。开发的红色旅游项目缺乏精品。
    第二,其中红色旅游资源的展示方法单一表现手段陈旧,红色旅游多为橱窗展示、静态观光,以图片、文物、文字为主,缺乏娱乐性、体验性。
3宣传重点有失偏颇
通过观察各个社交平台博主对于明城墙遗址公园的推荐分享重点,我们发现重点在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可以供游客登高观赏北京大部分景观。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宣传重点确实为明城墙遗址公园带来了更多的客流量,但同时,也让它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特点,失去了红色宣传的意义。
2.解决方案
1加强宣传提高竞争力
    加强红色旅游资源在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教育意义的宣传。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强大,就要靠弘扬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 因此,加强对于明城墙遗址公园的红色宣传极为重要。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践:
    1将参观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加入外省旅游项目
    2制作红色宣传手册并大量发放
    3投放宣传介绍类的电视节目
2打造经典,突出特色
    要在加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拓展上下工夫,充分介绍明城墙的建造和保护历史。还可以精心策划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创新展陈方式和表现手法,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
    要精心组织一些高水平的专题性展览打造陈列精品,形成展览亮点,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还可以深人发掘红色旅游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如解放时期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保护北京明城墙所做的贡献。
3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对国民进行本国历史的旅游教育,在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制度。北京市的学生有很多需要完成的景点参观活动,可将明城墙遗址公园也加入其中。
    同时,也可以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博物馆、纪念馆的讲解活动并形成相应的要求等等。

(四)湖北武汉篇·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
1.问题分析
1宣传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效力不足
中共五大会址的宣传主要由一些官方账号以较为固化的渠道发布,如湖北省及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账号、相关博物馆官方账号、本地纸媒官方账号等。以中共五大会址所属单位武汉革命博物馆为例: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其官方账号的粉丝数截止至2022年9月2日仅有1013人,每条微博的转赞评数甚至难达个位数;而在微信平台上,其公众号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在几百到上千不等。其他官方账号也有类似的情况。并且,其发布的宣传内容较为枯燥,通常为相关事件的客观陈述,缺乏互动性与吸引力。流量小、趣味性低,直接导致其信息辐射面十分狭窄,从而大大削弱了宣传的效力。
2宣传环境不符,受众群体仍待进一步“破圈”
依据前期的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可以得出,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的游客来源以公司、学校等单位组织为主,教育属性鲜明。而自发前来的游客,大多已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对象。他们(或影响他们进行旅游决策的人)往往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愿意主动找寻相关的红色遗址来接受教育,而这份选择往往与红色遗址的宣传并无直接联系。由此可见,中共五大会址继续把宣传重点放在既有受众群体上是颇不明智的。如何扩大宣传面,促使受众群体进一步“破圈”,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解决方案
1在保持现有宣传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
首先,最基础也是最不能忽视的工作仍然是进一步促进教育与宣扬红色文化相结合。红色教育本就是红色文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仍将继续发挥着主体作用。其次,要拓宽宣传渠道,在多个市场更为广泛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并且借助关键意见领袖扩大影响力;同时可以增加如地铁广告一类的户外宣传的铺设,借助其在封闭空间内吸引力大、人流量大、客户以青年群体居多等优势,增强宣传效果。
2结合自身特殊性,宣传有所侧重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是一组非常典型的清末民初的建筑群组,建筑风格为西洋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并保有清末时期武汉地区建筑特征。应以此为宣传热点,将其与同市的辛亥革命博物馆、起义门等景点区分开,增加游客的新鲜感,从而促进旅游动力。
虚拟仿真技术或许是另一个切入口。目前,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已经采用三维全景动态交互的方式建立数字虚拟场馆,通过固定视点 360 度环视,利用实景照片构建出立体空间形态,从而还原最真实的展示现场。就现阶段效果而言,数字场馆的展示作为一种非常直观的展示手段,已得到许多游客的认可;而实体场馆内设置的数字显示屏也可以丰富展览形式的多样性、增加景区吸引力。因此,后续的宣传应该继续突出这一优势,着重强调场馆的沉浸式漫游与交互设计能带给游客们的独特体验。
3打造特色品牌,增强传播效能
针对中共五大会址本身而言,其一大亮点便是与周边红色资源的联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旧居、陈潭秋烈士纪念馆与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都分布在有“中国第一红街”之称的武昌都府堤街,这种格局在全国城市中都极为罕见。与其单一宣传其中一馆,不如整合资源传播,使“红街”的概念深入人心,更能加强该片区的红色遗址在同类资源中的竞争力。
 
(五)青海·221基地

1.问题分析
1空间原因导致的红色旅游线路整合性不强
从空间的角度看,青海省的红色文化景点分布相对分散,无法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形成圈层。青海地域广袤,人口稀少,几处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分布在西宁市、海北州海东市、果洛州等地,空间分布相距甚远,我们以西宁市作为中心辐散,距海北州原子城
遗址103公里、距海东市循化县红光村红军遗址143公里、距果洛红车沟距西宁市792公里,整体相对分散,区位条件不佳,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点与点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合作,限制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不利于整体规划红色文化传播线路。从而导致无法联动宣传,大大削弱了宣传的效果。
2气候原因导致的客流量分布不均
红色文化的传播是伴随着旅游、学校或单位组团参观等途径实现的。从气候的角度来看,青海省独特的高原气候致使其旅游季节性较强,游客来往主要集中于盛夏秋初季节,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所在的海北州为例,每年7、8、9三个月的游客接待量要占全年参观人数的65%以上,日均接客量约为3000人左右,剩余时间由于前来参观人数的稀少,无形中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的闲置。并且展馆也未在7、8、9月进行高密度宣传,在其余月份也缺乏了高质量宣传。
3经济原因导致的设施技术含量低
从软件设施的角度来看,在红色文化景点宣传上:存在宣传渠道单一的问题(主要宣传阵地在于微信公众号,但只有参观过博物馆的人才会自动关注该公众号);存在宣传内涵挖掘不充分的问题;目前,全省无论是革命遗址还是纪念馆,展陈大都是以物品陈列和图文展示的静态方式,向参观者传递文化信息,缺乏互动机制,不能满足参观者体验参与的要求,很难产生强烈吸引力,从而阻断了游客观光后自传播的环节;红色旅游线路整合性不强,层次性不足且开发层次较低,品牌意识不够;与青海本土特色文化结合不够,未能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也即缺乏了人际传播的一大重要环境。
2.解决方案
1文化传播与科学技术开发利用相结合,使宣传范围扩大
要树立科学的红色文化资源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要积极还原先辈在青海省原子城的奋斗故事,不能仅靠静物展示或讲解员讲解。现已成熟的VR技术就可以达到让人身临其境的效果,在体验层面弥补了由于原子弹的特殊性无法让游客亲身体验场景的缺憾;此外可以借鉴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的三维全景动态交互的方式建立数字虚拟场馆,强调场馆的沉浸式体验这一举措也取得许多游客的认可。
2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突出优势特点
青海省“大杂居、小聚居“的区域居住环境,多元文化渗透交融的文化环境,同甘共苦、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在青海各族人民的文化心理上留下了包容、团结、和谐、自强等优良文化传统”。作为草原上的活佛—海北州第一任州长夏茸尕布,便成为今后推动青海红色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乡土教材,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补充。
但是,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宣传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本地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合发展不密切。例如在原子弹研发过程中,有一群本地藏族的居民担任了牧工的职务。但在参观原子城过程中,我们却没有看到关于民族团结相关的内容。那么就浪费了本地居民对于红色文化经典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展馆应加强对于民族团结对原子城做出的贡献的宣传(例如建立民族团结纪念馆,展览各族人民对原子弹制造的贡献)。
 
(六)线上调查问卷
1.回收情况
本次问卷共计发放网络问卷共收到 220份,有效问卷 220份,有效率 100%。本次调查的对象男女比例为11:14,涵盖多年龄段,超过95%的受访者为10-60岁的青少年和青壮年,多为高中及以上学历,因此,本次调查对象涵盖面广,对今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结果分析
1被调查者分析
被调查者中,男性占44.09%,女性占56.91%; 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全部调查总人数的80%以上。由此可见被调查者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以青壮年为主要群体,其中女性游客多于男性游客; 第二,从客源类型方面来看,涵盖面较广,既有学生又有社会人士,说明红色旅游影响较大; 第三,文化程度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居多,说明参观游客学历水平较高;第四,从年龄上看,40-60岁的受访者占比最大,紧接着是10-20岁的在校学生,可以合理推测家庭出游的比例较高。
2相关内容综合分析
A.对红色遗址旅游的喜好程度
在问卷调查中,91.82%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参观过红色景点,没有参观过的受访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红色遗址“没有吸引力”(占比44.44%)、“完全不了解”(占比38.89%)。
在游客获取红色旅游的相关渠道的调查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传统媒体宣传(电视广告、新闻、期刊)、他人推荐或学习工作要求、自媒体平台(微博、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以上这些途径显著增强了参观意愿。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发现调查者表示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还包括中央精神的传达,经常出于工作需求进行参观,说明政府对红色旅游文化的推动力很大。
B.红色遗址的价值认同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众多红色文化的载体中,您认为红色遗址的重要程度有多大?”的问题,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现出极大的肯定,平均分达到了8.41分(满分10分),“您认为目前我国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如何?”认为宣传效果非常好和还不错的超过八成,表示宣传效果一般的占 34. 59%,值得注意的是有5.91%的被调查者认为宣传效果有待改进。
“参观完后,您是否愿意二次参观或参观同类型景点?”其中明确表示愿意的占到68.81%。由此可见,游客对红色遗址价值和红色旅游的认知度比较高,但宣传效果仍不够理想。
C.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
对于“您家乡是否有红色遗址景点,其知名度如何?”的问题,有7.27%的受访者表示家乡的红色遗址“无人问津”,究其原因,“照本宣科,没有兴趣”占比22.27%,“千篇一律,不够新颖”占比38.64%,“宣传力度太小,不够深入人心”占比60.91%,“宣传不够全面,没有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占比33.18%。
受访者们对于红色遗址最看重的三个因素是科普教育效果、知名度和基础设施完善,这指导着红色遗址的工作人员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服务、精心设计宣传角度、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吸引更多的游客。
在宣传方式的改进问题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人们的态度。
在“您最希望红色遗址宣传类的公众号以什么方式来讲述红色遗址故事”的问题中,图文形式、短视频形式和VR虚拟展览形式位列前三甲,值得一提的是,在长短视频二选一的问题中,52.73%的受访者更偏爱节奏快有特效的短视频,对于长视频而言,82.73%的受访者认为微电影是一种好的宣传方式,并愿意花时间观看。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短视频应当成为线上网络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产出有内涵、吸引人的短视频应当成为各遗址工作人员的必修课,长期、持续的短视频宣传辅以舒缓类慢节奏的微电影宣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
除此之外,88.18%的受访者认为自媒体平台的推广会增强了解欲望,因此我们认为红色遗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利用网络名人、营销号等展开适度营销。
在线下方面,85.91%的受访者愿意参加文化节等线下活动,有趣有益的线下活动应当是不可被忽视的一环。
 
 
四、结论与建议
在纵向比较五处红色遗址宣传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找出了其中的共同点并提出了具有共性和普遍价值的改进方案,故作以下总结。
(一)问题
部分红色遗址目前存在宣传能力差、宣传效果不佳的问题,主要由几点原因导致:
1.宣传力度较弱,网络宣传工作亟待改进
2.产业链较短,旅游项目与产业模式较单一
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技术含量较低
4.宣传重点有失偏颇,忽视自身文化特色
 
(二)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提及的四条问题,我们经过对于景区背景的充分考察与当下游客偏好的了解,提出了以下几点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竞争力
加大宣传力度,注重网络宣传阵地建设。适应疫情趋势,增添云游览模式,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先打开宣传的广度,再增加宣传的深度。同时,要提高主动宣传意识,提高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养。
2积极实现区域联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一方面,与当地各景点联动,实现旅游资源整合,综合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把红色旅游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休闲生态农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民俗风情群落建设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影视文化产业入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集拍摄、参观、体验、宣传一条龙的产业链,增加旅游丰富性。并且利用影视作品的影像传播作用,使得红色文化名声迅速传播出去,激活原本沉寂的状态,焕发新的活力。
3.完善基础设施,拓宽宣传渠道
一是吃、住、行、游、娱、购向“多而精”靠拢,改善不合理设施布局。二是更好地将客家文化融汇于红色旅游之中。三是要树立科学的红色文化资源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强调场馆的沉浸式体验这一举措也取得许多游客的认可。
4.打造特色品牌,增强传播效能
要在加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拓展上下工夫,充分介绍红色遗址的建造和保护历史。还可以精心策划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创新展陈方式和表现手法,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还可以精心组织一些高水平的专题性展览打造陈列精品,形成展览亮点,深入发掘红色旅游中的历史人物与他们的故事,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参考文献
[1]张琨.融媒体视域下陕西西安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现状及创新推广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2022(24):160-162.
[2]邓思莹,谢芷若,雷海良,徐梓浩,黄惠旋,郑少蓉.基于新媒体宣传的红色景点发展研究——以“打卡广东红”为例[J].珠江水运,2022(13):18-20.DOI:10.14125/j.cnki.zjsy.2022.13.027.
[3]李晓君.新时代红色纪录片宣传力的提升路径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2):130-132.
[4]鲁钇山,刘佳宁.互联网视野下的红色文化传播——“打卡广东红”小程序探索党史学习教育新模式[J].南方传媒研究,2021(03):18-23+2.
[5]赵锋,程科,靖亮.基于VR技术的沉浸式建筑漫游与交互设计——以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20,4(24):105-109.DOI:10.19850/j.cnki.2096-4706.2020.24.028.
[6]周艳.红色旅游景区的形象传播策略研究——以四川仪陇县朱德故里景区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4(18):127-129.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18.18.054.
[7]王绍东. 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整合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8]郭晓东.北京市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分析[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
[9]曾喜云.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0]余凤龙,陆林.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04):56-61
 
 
 
 
发布时间:2022-09-15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红色遗址宣传问题调研
  • 红色遗址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然而放眼全国
  • 09-15
  • 陪伴乡村儿童,我们在这里
  • 陪伴乡村儿童,我们在这里
  • 红色书籍,铸魂育人。“阅读红色书籍是好事,但我有点担心同学们会不会半途而废呀?”一名志愿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 09-14
  • 重温长沙党史,传承红色精神
  • 进入长沙党史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上面刻满了书法文字,气势恢宏,让人从心底里平生一股敬意。
  •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