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秦巴守初心 红色推普薪火传——浙财大推普团队深耕十堰竹山,以七场宣讲绘就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13 阅读:
    来源:徐镯瑜
当秦巴山脉的晨雾漫过堵河岸畔,湖北十堰竹山县的乡村社区与托管班里,一场场融合红色记忆与普通话推广的实践活动正温暖上演。作为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协同团队,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述忆家国・语通华夏”推普团队,以“成员返家乡”为纽带,队长徐镯瑜带着团队精心打磨的红色资源与创新方案回到故土竹山,用七场特色宣讲为家乡孩子播下“说好普通话、传承红色魂”的种子,也让团队“红色+蓝色”的推普模式在秦巴山区落地生根。
归乡筑梦:一场跨越千里的“母语反哺”
“从竹山走出求学,如今能带着团队的力量回到家乡,用普通话讲好家乡的红色故事,这是最有意义的‘反哺’。”徐镯瑜的这句话,道出了团队深耕竹山推普的初心。作为土生土长的竹山人,她深知家乡虽坐拥堵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许明清、施洋等英雄的红色遗产,但部分乡村儿童的普通话应用能力仍需提升,红色故事的青年化传播也存在缺口。
得知团队入选教育部推普协同团队后,徐镯瑜第一时间向团队提议:以竹山为核心实践阵地,将“述忆家国”红色口述史育人工作室的资源与家乡特色结合,设计专属推普方案。这一想法迅速得到团队响应——幕后队的成员王代镅连夜整理郇堡北社抗日小学的口述史资料,成员刘炜慧则优化“数字语博”宣讲课件,北京、浙江等地的实践队员还分享了“游戏化推普”的经验。一场跨越湖北、贵州、浙江、北京多省市的“资源联动”,为竹山七场宣讲注入了团队合力。

七场宣讲:红色基因里的普通话课堂
从7月22日到8月19日,徐镯瑜带着团队的智慧成果,在竹山的儿童之家、社区托管班、书店与学校里,搭建起“红色+普通话”的特色课堂,七场活动各有侧重,却始终围绕“用乡音共情,用国音传情”的核心。
宣讲主题1——笔尖绘敬意,八一精神入童心
7月22日,竹山麻家渡镇星源阳光儿童之家的教室里,10名小学生正握着彩笔,在徐镯瑜的引导下创作“述忆八一・语敬军魂”手抄报。“同学们,‘军魂’的‘魂’是前鼻音,大家跟我读——”徐镯瑜一边纠正发音,一边讲述建军节的由来。孩子们在画纸上勾勒军徽、书写“向军人叔叔致敬”的明信片时,不仅学会了“致敬”“使命”等词语的标准发音,更在交流创作思路的过程中,把对军人的敬意融进了普通话里。这场活动,是团队“小切口传大精神”的典型实践——不搞空洞说教,而是让红色教育与语言学习在笔尖自然融合。

宣讲主题2——生命线里学英雄,方言乡音话振兴
7月28日,竹山县城西社区“暑期课堂”里,35名中小学生围着徐镯瑜,认真听她讲述竹山英雄许明清的事迹。“大家看,这是许明清烈士的生命线时间轴,谁能试着用普通话说说他1938年做了什么?”徐镯瑜举起团队设计的教学道具,鼓励孩子们主动表达。有孩子用略带竹山方言的普通话回答后,徐镯瑜耐心纠正“牺牲”“革命”的发音,还邀请大家分享家乡流传的许明清故事。“原来英雄就来自我们身边!”一名初中生在发言时说。这场“明清精神・语助乡兴”宣讲,既让本土英雄故事有了新的传播载体,也让孩子们意识到:说好普通话,能让家乡的英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宣讲主题3——烽火课堂情景剧,一字千钧悟传承
7月30日与8月6日,竹山县城关镇北大街社区、千福“爱心学堂”先后迎来两场“烽火课堂照初心・乡音共话振兴路”活动。62名孩子围坐在一起,看着徐镯瑜演绎团队改编的红色情景剧《烽火课堂》——故事取材于“述忆家国”工作室的口述史,讲述抗战时期郇堡北社抗日模范小学的师生们用方言传递情报、保护学校的往事。情景剧结束后,徐镯瑜带领孩子们玩起“情报传递”游戏:模仿游击队员传递含“抗战”“胜利”等词语的“情报”,一旦发音错误就“任务失败”。“原来传错一个字,后果这么严重!”孩子们在笑声中理解了“规范语言”的重要性,也对烽火岁月有了更深的共情。

宣讲主题4——堵河畔诵红色,童声里传文化
8月1日,堵河之畔的竹山桃花源街区工人文化宫里,20名小学生正听着温州童谣“吃馄饨”。“先听乡音,再学国音——”徐镯瑜的设计暗藏巧思:用童谣拉近距离,再过渡到《奇袭永乐碉堡》《石门峪惨案》等五篇红色朗诵稿。这些稿件由团队幕后队根据抗日历史改编,语言通俗易懂。分组朗诵时,孩子们不仅纠正了“碉堡”“惨案”等词语的发音,还主动提问:“姐姐,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徐镯瑜趁机用普通话讲述抗战历史,让孩子们明白:说好普通话,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

宣讲主题5——数字语博进竹山,云端资源惠乡童
8月13日与19日,徐镯瑜带着团队幕后队精心制作的“数字语博”课件,分别走进竹山县新华书店爱心托管班、竹山爱尔眼科2025暑期爱心托管班。37名孩子通过屏幕看到了北京门头沟的京西抗日遗址、浙江宁波的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还跟着“数字语博”里的动画学习普通话发音技巧。“原来其他地方的红色故事这么精彩!”一名孩子兴奋地说。这场“数字+推普”的尝试,是团队“语通华夏”理念的生动体现——打破地域限制,让竹山孩子通过普通话与数字技术,触摸更广阔的红色世界。

团队回响:从竹山实践看青年担当
七场宣讲下来,徐镯瑜累计覆盖竹山164名推普对象,而这背后,是整个“述忆家国・语通华夏”团队的支撑。在北京门头沟,队员韩澳用类似的“游戏化推普”讲述京西抗日故事;在浙江台州,队员王敏洁为养老院老人开展“适老型推普”;幕后队的刘炜慧、王代镅则持续优化“数字语博”资源,确保竹山宣讲与其他地区实践“同频共振”。
“竹山的实践不是个例,而是团队‘1+N+2’推普体系的缩影。” 团队指导老师郭春娟表示,“1 个红色核心引领,N 个区域同步推进,2 支队伍协同发力,这种模式让大学生返家乡推普既有‘本土温度’,又有‘团队高度’。” 而对团队成员来说,竹山的七场宣讲更让他们读懂了青年与家乡的联结——正如徐镯瑜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我们从家乡走向大学,如今用普通话为家乡架起桥梁,这不仅是推普,更是青年对乡村振兴的承诺。”
结语:以语为桥,续写青春答卷
如今,竹山的孩子们还会拿着当时创作的手抄报,用更标准的普通话说起许明清的故事;堵河畔的红色朗诵声,也成了团队实践中最动人的记忆。对于浙江财经大学“述忆家国・语通华夏”推普团队而言,竹山的七场宣讲不是终点,而是他们以青年之力助力湖北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红色 + 蓝色”推普模式,把竹山实践的经验复制到更多地区,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纽带,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与乡村的互动中代代相传。而这份来自秦巴山区的实践答卷,也正激励着更多湖北大学生:回到家乡、服务家乡,用专业与热情为乡村振兴书写属于青年的精彩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