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漆彩阳光”实践队有幸跟随隗鹏老师和央视拍摄组一起前往湖北省南漳县,近距离观察和学习割漆技艺。这次难得的机会也让小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以及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不易。
一次意外的学习机会根据原定计划,隗鹏老师应该在7月3日这天配合央视完成割漆工艺的纪录片拍摄。但在得知实践队的社会实践任务后,他主动联系了央视团队,为实践队争取到了全程跟随学习的机会。
“既然来了,就抓住这次机会去亲眼看看,还能学习一下。”隗鹏老师的话让小队成员们既惊喜又感动。正是老师的热心安排,实践小队才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割漆工艺。
见证割漆工艺的匠心凌晨4点30分,实践队跟随拍摄组和隗鹏老师来到湖北省南漳县的一个小山村,在两位割漆匠人的陪同下,出发去寻找漆树。此时天色尚早,林间仍是漆黑一片,加上山间道路泥泞崎岖,寻找漆树愈发困难。

(图为凌晨五点的南漳县山村)
漆树的生长对于温度、湿度等要求较为苛刻,一般要生长八九年才能割漆。漆树在苗期和幼龄期时漆汁道分布少且漆液有效成分含量低,一棵树龄16年的漆树,它一年的产漆量也只有250克。再加上取漆不能心急,每隔3-5天才能取一次,每次取的量不能太多,不然漆树就会“受伤”,便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也正是因为割漆条件的严苛,小队对于能否找到符合条件的漆树感到十分忐忑。
为确保采集到优质漆液,隗鹏老师特意提前来到这里,选定几颗合适的漆树。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第一棵漆树竟然无法流出漆液。
就在众人对接下来几棵漆树是否达标心存怀疑之际,隗鹏老师突然传来的呼喊声让所有人又燃起了希望。在杂草丛生的灌木丛中,一棵挺拔的漆树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棵树长势良好,树龄合适,符合割漆的条件。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图为隗鹏老师正在确定漆树)
确定漆树的位置后,隗鹏老师便开始割漆。割漆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工作,老师在漆树上切开一个像“V”字形的特殊纹路,在“V”转角处的下面放上一个小贝壳,让漆液缓慢渗出,并顺着纹路流进贝壳里面。隗鹏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每一刀的角度和深度都要精准,既不能让树受到伤害,又要保证漆液的品质。”

(图为隗鹏老师割漆)

(图为割漆纹路细节展示)
在拍摄的间隙,隗鹏老师告诉实践队成员,绝大多数人都会对生漆产生过敏反应,会出现红疹和瘙痒感。而形容这种瘙痒感的奇痒无比的“奇”也是漆树的“漆”。这也是大漆工艺的传承和发扬面临的挑战之一。尽管如此,隗鹏老师依然坚持传承这门古老技艺,他的执着和热爱深深感染了小队成员们。

(图为漆液在隗鹏老师手上留下的痕迹)
感悟与收获央视的摄像老师全程跟拍记录,实践队成员们则在一旁仔细观察、认真学习。在深入了解割漆的全过程后,小队才知道,无论是寻找合适的漆树,还是掌握割漆收液的技巧,每一步都凝聚着非遗传承者多年积累的经验与耐心。

(图为央视摄像师拍摄漆树)

(图为小队成员近距离拍摄漆液)
这次经历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不仅仅是保存技艺,更是要让更多人,尤其是更多的年轻人去接触、理解和热爱。隗鹏老师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央视团队冒着过敏的风险近距离拍摄,以及割漆匠人的坚守……他们都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贡献着属于自己的力量。而作为年轻一代的实践队成员们也决心用文字,用热爱,用年轻人的力量来为非遗文化传承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