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科技力•振兴芯动能——华农校内平台赋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行

    发布时间:2025-09-10 阅读: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二党支部
  
  如何将校内平台充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引擎”和“桥梁”?如何利用校内平台资源,将未来科研工作更好地融入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提升“振兴芯动能”?7月29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二党支部的党员们顶着40℃的烈日,在校内试验田与科研平台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双芯”实践。他们既为高温下记录稻穗分蘖数的同窗送上冰镇西瓜和矿泉水,更带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思考,走进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交叉创新现场和校园特产店专利商品展柜。
  站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这里每一粒种子都是被重新定义的“生命芯片”。这里诞生了张启发院士团队的“绿色超级稻”——让水稻少打农药、少施化肥,却多一份生态担当;此刻,实验室正聚焦水稻耐高温机制攻关——当全球变暖威胁粮仓,他们从分子层面锻造“越热越高产”的科技盾牌。这里没有流水线,但有最精密的“生命编程”:基因编辑、表型组学、生物信息……科学家用代码重组丰收的密码。
  图1:团队成员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门口集合(左一)和参观实验室内的成果转化(右一)(胡浩森 供图)
  在蒸腾着热浪的试验田,“耐热基因筛选必须抢在授粉窗口期!”支部成员们拿着西瓜和矿泉水穿过稻丛,将西瓜递到沾满泥浆的手中。当冰西瓜的甜意在田埂漫开,两个群体的剪影在夕阳下重叠:一方筛选着让水稻“耐热”的基因密码,一方守护着让科研者“耐热”的精神基因。在这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青春接力中,科技之芯与人文之光,正共同照亮中国饭碗的最前沿。
  图2:团队成员在试验田给高温下工作的师傅和同窗送去西瓜和水(苗宾宾 李思逵 林俊龙 供图)
  我们又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没有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却陈列着科学的结晶;它没有试验田的泥土气息,却散发着稻谷的芬芳。这里是华农特产专卖店,一扇让科研成果“轻装走进生活”的旋转门。这间小店教会我们:
  最好的科研成果,不该锁在论文里,而应甜在百姓舌尖上;最高的学术理想,不必遥望云端,正可扎根在这方寸货架间。
  图3:团队成员参观华农特产专卖店(胡浩森 供图)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决定让这间小店成为我们搭建“需求反向驱动科研”信息链的起点,让特产店的“消费者留言”真正流入实验室。比如在特产店门口设置留言箱,通过与特产店负责人建立固定联系,每月定期去收集一次“消费者需求箱”里的留言。定期整理分析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痛点(如:“有没有更适合宝宝吃的米粉原料?”“米酒能不能更醇香?”),形成一份《市场需求洞察报告》,反馈给相关研究团队,作为他们未来科研选题的参考。(通讯员 苗宾宾 蒋源 林俊龙 陈汉唐)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