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绘画软件让幼儿画笔更富想象,当智能学习助手走进小学课堂,科技与教育的碰撞正悄然改变着基础教育的模样。这个夏天,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赴十堰茅箭区AI教育影响调研小分队圆满完成实践任务,用5天实地走访、300份问卷、40余场访谈,为我们揭开AI教育在十堰基础教育一线的真实图景。
5天深耕,解锁AI教育的一线数据 7月1日至5日,团队5名队员在彭俭老师的带领下,先后走进育苗幼儿园、桐华幼儿园和人民小学,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的立体调研模式,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300份问卷回收率超90%,有效样本中涵盖幼儿园家长、小学教师等多元群体;
•12名一线教师、28名家长敞开心扉,分享AI教学中的创新与困惑;
图为小分队在桐华幼儿园门前合影。张小锐 供图
从晨光中的幼儿园到铃声清脆的小学教室,队员们用笔记、录音、视频记录下AI与教育相遇的每一个细节——有老师感叹"AI批改作业节省了30%时间",也有家长担忧"孩子会不会依赖AI不愿动笔",这些真实声音构成了调研最珍贵的素材。
三大发现,读懂AI教育的现状与期待 经过后期数据整理与分析,团队发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接受度高,但应用仍浅
超过85%的教师和家长支持AI进入课堂,认为能提升学习效率。幼儿园的智能绘画工具、小学的AI作文批改成为最受欢迎的应用,但多停留在"辅助工具"层面,尚未深入教学模式变革。
图为收集问卷部分截图。张小锐 供图
●优势显著,痛点待解 访谈中,"解放教师精力""激发孩子兴趣"是被频繁提及的优势。然而,"过度依赖""传统能力弱化"成为主要顾虑——71%的家长提到孩子用AI解题后不愿独立思考,68%的教师担心长期使用会影响学生书写能力。
图为小分队在育苗幼儿园开展ai教育授课。张小锐 供图
●艺术教育成AI渗透新场景 在两所幼儿园的观察中,AI技术在艺术课程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智能绘画软件能根据孩子的涂鸦生成故事,音乐互动AI可实时匹配旋律,让4-6岁儿童的艺术表达更具成就感。这为"AI+美育"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小分队在桐华幼儿园开展座谈会。张小锐 供图
从实践到思考,这份报告有分量 调研结束后,团队历时5天完成《AI对基础教育阶段影响的调研报告》,不仅呈现数据结论,更针对性提出建议:
•对学校:建议分学段设计AI课程,幼儿园侧重"趣味互动",小学注重"思维培养",避免工具化滥用;
图为小分队在实验小学开展教师访谈。张小锐 供图
•对教师:呼吁开展AI教学能力培训,将技术与蒙台梭利、多元智能等教育理念结合;
•对家长:提出"陪伴使用"原则,引导孩子在AI辅助中保持独立思考。
目前,团队正准备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挑战杯"参赛提案,让这份来自十堰基础教育一线的观察,能为更多地区的AI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队员手记:不止调研,更是成长的修行 "第一次带着设计好的问卷走进教室时,紧张又期待。"团队负责人、学本2301班张小锐回忆道,"当老师指着AI课堂说'你们的研究很有意义',突然明白实践的价值。"
5天的实践里,队员们从"课堂观察者"变身"问题分析者":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用专业视角解读幼儿与AI的互动模式,艺术教育专业的队员则聚焦AI对创造力的影响。正如指导老师彭俭所说:"调研的终点,是更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科技永远是手段,人的成长才是目的。"
图为小分队在桐华幼儿园开展ai教育座谈会。张小锐 供图
这场关于AI与教育的实践探索虽已落幕,但对科技赋能基础教育的思考仍在继续。未来,教育学院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用专业力量助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通讯员 张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