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教育是指为儿童提供关于性和性健康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它不仅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部分发达国家已将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儿童性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我国已渐渐意识到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加强关注度,出台相关法律与政策支持,尝试打破中国传统“谈性色变”。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迹计划”社会实践队利用暑假时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回应社会需求,以青少年儿童性教育为实践课题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儿童青少年全面性教育课程。
共同研讨,选定方向星迹计划实践队队员在课题开启前汇聚一堂,在队长马晓诺的带领下各队员熟悉工作流程、明确自身分工。为精准把握我国基层学校性教育工作短板,星迹计划实践队制作了专业调查问卷,由队员在各自地域展开实地调研,深入适龄儿童发现真实性教育工作水平,并安排访谈环节,实践队员在问卷走访过程中采访部分家长和教师,多角度发现我国儿童性教育短板,以便实践队员在未来的实践中针对相应问题开展授课。
深入生活,发现问题根据实践要求,各队员陆续在各自地域展开调研,实践队员通过联系当地中小学校、课外辅导机构以及随机调查等方式与适龄青少年儿童进行沟通,此外,队员们还在网络上推送电子版问卷扩大调查范围,追求调查结果的普遍性、代表性。
实践队员们将调查对象划分为初中组和小学组。初中生在关于“我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我了解身体在青春期的变化”等关于性别特征与性别差异认识方面的问题回答上表现优秀,说明初中生已经完成初步性教育;但当他们进一步完成关于性健康这类日常生活中不被家长们主动提及的话题调查时,许多学生已经形成错误观念。而在年龄较小、思想刚刚启蒙的小学生调研过程中,只有五六年级高年级同学较为普遍地正确掌握性别差异知识,而低年级学生则并不能全部保证了解性别差异,大多数只是了解男女有别等一些浮于表面的性知识。
初中生在问卷中表示,当他们对性有关产生困惑时他们会“与同伴讨论、自己寻找答案、放在心里不求解答”,通过交流队员了解到初中生的性知识多数是以上网、同学闲聊、甚至是网页广告等方式学习到的,他们表示“爸爸妈妈们不会告诉我们这些...有些同学聊,我们觉得新鲜便主动加入讨论,上网时看到相关信息也会点进去,这样就懂得多一些”。另外,在交谈过程中一些内向的同学选择对此话题保持沉默,不愿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而一些较为开朗大方的同学则直接表明,他们认为与性有关的话题是低俗的、羞耻的。由此可见,不正当的学习途径可能会令青少年对性行为、性健康产生错误认知,不能将其划归到人类正常生理需求的本质属性。

图为初中生填写调查问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衍新 供图
探寻根源,抓起本质访谈过程中,家长们进行性教育讨论时大多“谈性色变”。家长们认为“性”是一个专属于成年人的隐私词汇,所以当他们在公共场合与陌生调查者谈论性教育话题时,多流露出不自然、拘谨的神态。过程中,家长们说“我明白儿童性教育是重要的,但我总是不好意思主动跟孩子说这些,当他们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来的’这种问题时,我一般都是开个玩笑糊弄他们一下”。
在填写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实践队员询问学生当下学校是否普及有关性教育方面的知识,很多学生也表示学校很少开展有关性教育的活动,很少提及性教育方面的知识。在上学期间只参加过几次心理老师开展的主题为青春期如何保护自己的专题讲座,话题并不深入,学生也不用心。
最后实践队员们共同分析讨论,一致认为以小初学生为代表的年龄在七八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思想启蒙阶段,此时父母和老师们及时进行必要的性教育是青少年能否真正做到理性谈性的关键。青少年儿童只有在三观开始形成时就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掌握必要的性健康知识,才能在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明辨男女身体接触的合理范围,保护好自身身体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