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儿童性教,促理性谈性

作者:陈宗敏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强对发展儿童性教育的关注度,出台相关法律与政策支持,尝试打破中国传统“谈性色变”。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迹计划”社会实践队利用暑假时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回应社会需求,以青少年儿童性教育为实践课题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儿童青少年全面性教育课程。
在实践队走进课堂前,星迹计划实践队队员在各自地区以线下实地与线上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相关调研,通过调查我对儿童性教育事业有了自己的心得感悟。
当我对本地区青少年及儿童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我发现性教育会因年龄不同而存在不同问题。初中生在调查问卷中关于“我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我了解身体在青春期的变化”等关于性别特征与性别差异认识方面的问题回答上表现优秀,这意味着思想初具雏形的初中生已经完成初步性教育;但我发现当他们进一步完成关于性健康这类日常生活中不被家长们主动提及的话题调查时,许多学生已经形成错误观念。而早在年龄较小、思想刚刚启蒙的小学生调研过程中,只有五六年级高年级同学较为普遍地正确掌握性别差异知识,而低年级学生则并不能全部保证了解性别差异,大多数只是了解男女有别等一些浮于表面的性知识。
部分初中生在问卷中表示,当他们对性有关产生困惑时他们会“与同伴讨论、自己寻找答案、放在心里不求解答”,通过交流我发现初中生现了解到性知识多数是以上网、同学闲聊、甚至是网页广告等方式学习到的。显然,这部分青少年学习性知识的途径是不科学、不正规的,他们表示“爸爸妈妈们不会告诉我们这些...有些同学聊,我们觉得新鲜便主动加入讨论,上网时看到相关信息也会点进去,这样就懂得多一些”。在交谈过程中一些内向的同学选择对此话题保持沉默,不愿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而一些较为开朗大方的同学则直接向我表明,他们认为与性有关的话题是低俗的、羞耻的。由此可见,不正当的学习途径可能会令青少年对性行为、性健康产生错误认知,不能将其划归到人类正常生理需求的本质属性。

图为初中适龄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衍新 供图
此外,在我与学生家长进行性教育讨论时大多数家长“谈性色变”。家长们认为“性”是一个专属于成年人的隐私词汇,所以当他们在公共场合与陌生调查者谈论性教育话题时,多流露出不自然、拘谨的神态。在访谈过程中,家长们说“我明白儿童性教育是重要的,但我总是不好意思主动跟孩子说这些,当他们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来的’这种问题时,我一般都是开个玩笑糊弄他们一下”。
我认为,当儿童开始询问“我是从哪来的”这样的问题时,就是给了父母一把开启性教育的钥匙。但显然,害羞让家长们错失了这次机会,且含糊其辞的回答可能也会让孩子们失去向父母提问的热情。家长们的态度表明“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仍无法被定义为一门成长必修课。
最后,通过与实践队员共同分析讨论,我们一致认为以小初学生为代表的年龄在七八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思想启蒙阶段,此时父母和老师们及时进行必要的性教育是青少年能否真正做到理性谈性的关键。青少年儿童只有在三观开始形成时就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掌握必要的性健康知识,才能在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明辨男女身体接触的合理范围,保护好自身身体与心理健康。
那么如何确保青春期的初中生正确看待性行为、保护性健康?如何帮助发育期的小学生正确看待性差异、理解身体变化?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共同回答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4-08-1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