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二师学子三下乡:读诗之韵,品诗之情
作者:李袁潇 方登垅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回望华夏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留给后人的一笔重要财富。为了让同学们领略诗中的美,感受文人墨客的诗韵,认知祖国语文,传承中华文化,认识社会文化,提高人格品质,开发语言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提高思维创造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四叶草青年志愿服务队第三分队志愿者来到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分盐镇浩宇制衣厂暑期托管班为同学们带去了一节品读诗歌的文化课。在上课之前,志愿者老师带同学们做了一遍眼保健操,让同学们意识到爱眼护眼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志愿者老师带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了唐诗《绝句》,让同学们首先在朗诵中感受诗人的情感。然后,志愿者老师带同学们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今意,让同学们先读懂诗,然后再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课上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大方分享出来,让这个课堂的氛围十分活跃。
诗歌,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少情愫寄存于一纸墨色中,多少往日封存在长篇短章中,在错落的诗里行间,在起伏的音韵中,中华文化始终熠熠生辉。
在诗歌中,我们也能从中领悟到许多人生道理。诗词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丰富着我们的文化。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不仅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气质,更能丰富我们的人生境界。在诗中,我们往往能找到内心深处的答案,从而拥有豁达的心态,懂得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知世故而不世故,方能走的长远,引领我们到达向往的诗和远方。
人生就像一场不断晋升的修行,得意时便“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便“潦倒新停浊酒杯”。但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生命中的挫折跋涉是很常见的,但这些并不能使我们回头和倒下。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因常在”。从经典中汲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与坚韧,历练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开朗。诗人的生命品格与真情实感滋养今人的生命质地,读诗背诗,我们往往能从中获取慰藉和勇气,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就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走进诗词,也就走进了他们情比金坚的亲情。走进陶渊明的亲情,那里有懊悔:“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言。”读懂了辛弃疾“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家人在一起的悠闲喜乐;明白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天中,一封家书,穿越战火,何其珍贵。走进古诗词,我欣赏古人兄弟间的情谊。“朋友,以义合者”,让我明白,朋友不是嘴上说说,是一同并肩,大步向前。朋友落难时,有“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热情,兄弟日的肝胆相照。在友人离去后,也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乐观祝词。走进古诗词,我体会到诗人无论思家、爱国都充满诗意。陆游即使退隐,也一样拥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迈。退隐后的辛弃疾仍有“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报国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屈的民族气节更令我们钦佩。
时光逾千年,往日的华章多已成残卷。但,举头,是与盛唐一般无二的皎洁月光;回首,是较两宋更为繁华的华灯闹市。年轻的学子在吟咏着过去的诗篇,老迈的学究在推敲着新作的辞章。人生代代无穷已,总有新词唱今朝。诗词文化,就在这传承中流转不息。
岁月失语,无数名人志士泼墨成诗,挥斥方遒,无不彰显出怀宏气魄和文字世界的无上荣光,我沉醉其中,感叹诗词之趣味无穷尽也。纵览古今篇章,横看诗家千言,民族文化的根脉在其中孕育,九州风华的气韵在其中绵延,诗词中的中华文化则滋养着我们的心魄。唯汉语的优美适合倾吐如此衷情,唯华人的诗心能够解读此般韵味,在诗词的深林中,我们定能找到心的居所。
发布时间:2023-09-09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