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振“心”,公益送教进乡村

作者:杜玥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诗人席慕蓉的《乡愁》写满了人们对故乡的怀恋和眷念。乡土,作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常如一轮明月悬于游子们的心头。然而,随着城市化脚步的逼近,当下的乡村年轻血液们却将“乡情”渐渐抛诸脑后,故土乡音、锦绣山水,敌不过都市车水马龙、软红十丈。为促进乡村儿童知乡趣、识乡味、有乡情,2022年7月10至8月17日,南京师范大学“点亮彩虹,益路同行”实践团走进河南许昌、山东聊城、湖南常德等地开展了“乡村振兴在振‘心’,公益送教进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地走访乡镇,深入探查民情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进行课程设计前,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各地乡镇,对实践地乡土课程开展现状进行了实地的走访与调查,从课程内容、课程参与度、课程效果、民众需求等不同维度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走访过程中,许多民众反映当前乡村教学课业负担普遍较重,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大部分都对当地特色课程开发和应用的关注度不高。一位毕业后回乡从教的教师表示,现阶段的乡村教学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其特有的文化积淀与魅力逐渐被现代化的教学内容所埋没,自动机器替代了传统工艺,钢筋砼柱替代了绿瓦红墙,先人代代相传的经验与智慧逐渐销声匿迹,“育人”的教学目标也正被“升学”所替代。同时实践团成员也了解到,即便部分学校安排了相关的乡土课程,但其定位与目标仍然模糊,导致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与家长们的参与度并不高。从调查中,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要开展成功的乡村教学课程,必须要学会因地制宜,让儿童发自内心地产生乡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桃花乡走访调查

挖掘身边“宝藏”,活化乡土课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活动开始前,实践团成员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挖掘当地乡土特色安排相关课程。

在河南,实践团员走访征求课程意见时,许昌市少年宫负责人建议道,民间剪纸被列为该省文化遗产之一,早在宋代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而实践基地许昌市尚集镇更是有李广霞等著名民间剪纸艺人。因此,为唤起当地儿童对剪纸艺术的记忆,实践团成员将剪纸融入乡村教学课堂中,让儿童体验了一把小小剪纸艺术家的乐趣。课堂中,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就地取材,将一张张纸片剪成身边的景或物,在实践中体验传统习俗的灿烂与美好。

同样,在山东省聊城市,也分布着远近闻名的“农民国画村”。该村落位于聊城临清市松林镇,据实践基地负责人介绍:“这个小小的村庄,却有着60名农民画师,其中有7位画师是省美协会员,另外还有100多名学美术的大学生。”实践成员们便以当地的国画文化为依托,走进村落为儿童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画课。活动中,团队成员以名家作品为案例,向学生们普及了青绿、浅绛、水墨、工笔、写意等国画基础知识,并让学生们亲手操作,一笔一划勾勒自己心中的美妙图景。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在课堂中感受到了国粹的魅力,表达了愿继续传承家乡国画文化的心愿。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授国画课

丈量家乡发展,留住儿童乡情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为让当地青少年真切地听乡音、知乡情,团队成员带领实践地青少年们开展了“用足迹丈量家乡发展”的实地考察活动。在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仙桃村,当地负责人向成员们谈起了当地特色“荷花节”。受此启发,成员们带领当地青少年与基地负责人交流,一同了解了当地以荷为媒的“美丽”经济,并在花农带领下进荷花田体验采摘莲蓬。基地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仙桃村发展蒸蒸日上,返乡务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们可以看到家乡的变化,在学有所成后回来为家乡的发展增光添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青少年一同采摘莲蓬

“当我们研究家乡时,家乡好像也在凝视我们;当我们遇见家乡时,我们也遇见了自己。”通过本次实践,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的广袤土地、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村规民俗等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新时代的乡土课程应强化学生与乡村生活的联系,促进孩子们思考自己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血脉关联,从而更好地形成有志于乡村振兴的积极情感,发掘学生进行乡村建设的潜力。

发布时间:2022-08-20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
  • 乡村振兴在振“心”,公益送教进乡村
  •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团于7月6日至13日赴武汉非遗传承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在先后拜访汉绣传承人
  •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