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安农、扶智笃信,解决农村精神贫困

发布时间:2022-07-13 作者:姜楠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固本安农、扶智笃信,解决农村精神贫困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向来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8年的连续奋斗攻坚,我国已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伟大成就,但对农民思想建设状况的现实困境亟待研究,农村精神贫困问题尚待解决,为助力乡村振兴,探寻精神脱贫路径,2022年7月1日,曲阜师范大学情系三农调研队赴日照市秦楼街道张家台村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调查、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新时代农村农民精神建设现状。
实践队员在初步整合调研数据,在获得对张家台村基本情况的认知后,认为,张家台村虽然发展水平在同级村落中较高,经济体量较大,但在精神建设层面仍有一定欠缺,需要进一步调研以摸清症结,找好命门。随后,实践队员在村内对不同年龄、性别的村民进行走访问询,采取针对性实地观察与交流的调研方法建立数据模型。
在调查中,实践队发现,大部分村民对一些惠农、惠渔和旅游业发展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接受过长期、系统的管理培训经验,在民俗经验和酒店管理方面曾经出现过大大小小的问题。同时,由于本身经营状况收到季候影响大,效益较低,雇工培训难以跟进,涉及到食品、住宿的卫生安全问题村民们也缺乏相关常识,有的部分商家在外堂展示的卫生标准等级已经达到了C级。但在实践队员问到当地是否采取整改措施或改进办法时,当地村民表示,目前张家台村仍然属于靠“天”吃饭,游客数量不稳定,同时受到疫情影响,对原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良和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的成本远大于个体户承受能力。
实践队员认为该村农民的精神贫困不是农村中出现的“经济繁荣,精神失落”的现象,表现出“丰裕中的贫困”;也不是因农村人力资源外流而形成的农村“空壳化”现象,而是因为缺乏生气而暮气沉沉。
为此,情系三农调研队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扶智”民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提高农民脱贫的能动性,解决农民的志向失灵问题
针对整个后脱贫攻坚时代“精神贫困”问题,首先要矫正贫困农户心中的贫困认知,克服贫困户的穷人心态。一个人的精神贫困正在于其习惯性地处于贫困状态中,加之单纯的物质帮扶与救济,导致了一批懒人的出现。这类主体缺乏脱贫信心和动力,同时,长期贫乏的物质生活方式使贫困农民的性格中没有积极创新的欲望,也没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因此部分贫困者自尊心不强、自我效能感较低、缺乏心理韧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扶贫先扶志”,我们要首先帮助贫困者摆脱思维上错误的贫困认知,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户的贫困思维。在个体自我的精神层面,要配合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政策,构建贫困耻感文化体系,激发贫困者脱贫的内在动力。
二、进一步消解韧性贫困文化的影响,促进农民实现精神脱贫
中国传统的贫困观念对贫困场域的农民贫困认知有一定负面作用,这种富有坚韧的“贫困文化”在后脱贫攻坚时代的“精神贫困”治理中是一大阻力,需要给予重视。信息时代,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水平与生产力标准的改易,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新时代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的“贫困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造成文化观念的冲突,文化观念的滞后性也使得农民的观念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脱节,造成志向上的向善向上旨趣不足。因此,解决“精神贫困”问题,还需要加强“贫困耻感文化”的建立,使贫困对象的脱贫意识觉醒,通过艰苦奋斗早日实现主体性的真正脱贫。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
  • 固本安农、扶智笃信,解决农村精神贫困
  •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找准打开乡村振兴的“钥匙”
  • 精神扶贫”应重视,补好农民“精神之钙”
  • 湖医学子暑期三下乡活动:沐浴红色文化,打造健康乡村
  • 青春遇见非遗传承百年匠心面
  • 为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非遗精神,洛阳师范学院非遗调研队于6月15号寻访了河南周口市手工空心挂面第六代传承人姚芳雨老师。
    姚芳雨,
  •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