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读懂割绣之美,传承技艺之根

为了切身了解、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学习习总书记“两创”精神,2021年1月8日上午,非遗探查小队来到东夷小镇割花“非遗工坊”进行参观体验。

队员们来到割花“工坊”,琳琅满目的割绣工艺品映入眼帘。有栩栩如生的老虎头玩偶、朴素精致的手链、柔软鲜艳的鞋垫、鲜亮夺目的荷包等。经县级传承人徐俪平女士介绍,这些摆放的割绣作品都来自五莲地区,五莲割花闻名全省,集中分布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各乡镇村庄及周边地区,广泛分布于莒县、东港区和临沂等地。在队员们的采访中,徐老师讲道割绣最开始只是应用于鞋垫,因为五莲县地处黄海之滨的鲁东南低山丘陵区,以多山而被世人熟知。生活在这里的男人们每天上山下地,脚自然是最辛苦的。女人们为了让自己的丈夫少受点罪,就自制了一种垫子绣在丈夫们的鞋中,让鞋子穿上去更加柔软。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又一个问题出现在女人们面前,那就是怎么样让鞋垫更加的保暖和吸汗,于是五莲割花便应运而生。女人们将鞋垫“割”出“绒”来,既能更好地保暖,又能大大加大鞋垫的耐磨性。五莲割花不仅仅是一种手工制品,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勤劳朴实的五莲人民将淳朴的民风、传统的记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祝福,一针一线的绣进一双双“割花”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五莲割花承载着人们心中浓浓的乡情、亲情、爱情和友情。千缕丝线被银白色的绣花针编织成了“平安”、“喜鹊登枝”、“鸳鸯戏水”、大红喜字等均表达了美好的期望,队员们被老师讲的割绣来源故事所吸引,明白割绣技艺最初来源于生活。

但队员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工坊内鞋垫展品并不多,徐老师解释道随着近些年鞋垫的应用性下降,心灵手巧的手工艺人便创新性的将割花技艺应用于其他物品上。千缕丝线被银白色的绣花针编织成了象征强壮的布老虎、代表平安喜乐的平安锁、寓意马到成功的小马摆件等,成本会大大降低,但消费市场较大,愿意购买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割花不但成为五莲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且通过开发割花这一手工艺品,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从事割花制作,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助力脱贫致富,又带动了邻里和睦,促进了乡村振兴。队员们惊叹于割绣手工艺品做工精细、作品精美,纷纷挑选购买喜爱的工艺品。
徐老师表示,很惋惜愿意学习割绣的人越来越少,其中对割绣感兴趣的年轻群体更少,现在仍然是老人愿意长期从事割绣技艺,主要原因是一件作品从设计到加工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比如一双鞋垫需要五六万针才可以绣好,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毅力往往容易半途而废。随后,队员们拿起了针线,跟着老师学习布老虎的缝制。徐老师耐心地为队员们演示,但队员们仅仅是一个耳朵就犯了难,连平日擅长缝补的队员也打了退堂鼓。和老师的作品相比,队员们的作品出现针脚疏密不均、老虎耳朵不对称、棉花还漏在外面等问题,同学们体会到要真正学好割绣技艺仅仅靠一上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真正掌握这门技艺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明白传承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道阻且长的。

割绣技艺从鞋垫到衍生品的出现,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转化,将时代元素与传统手工艺项目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重新整合和设计,并将重构的新的艺术元素创新融合到现代语境下的设计作品中,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活力,使割绣技艺转换旧有存在形式、增添时代精神的基础上,重获新生、重现光彩。队员们在本次参观体验中,对割绣技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希望通过自己的宣传,更多人可以认识割绣,喜欢割绣,传承割绣,让割绣技艺在新时代绽放绚烂的光彩。

文字:薛惠匀
图片:非遗探查小队队员
时间:2022-01-18 作者:张会钊 来源:张会钊 关注:
西安外事人文学院美女校花L.nono西安外事人文学院美女校花L.nono
四川美院影视艺术系美女四川美院影视艺术系美女
中国戏曲学院美女校花旋莫莫中国戏曲学院美女校花旋莫莫
太原师范生物系校园美女太原师范生物系校园美女
浙江传媒播音主持系远处的风景浙江传媒播音主持系远处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