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强本领,实训赋能启新程

作者:胡安琪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2024年6月26日至29日,轨迹寻光·铁路匠心传承实践调研团奔赴武汉两大铁路核心实训基地,开展为期四天的深度专业实践。团队首站抵达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电务段职工实训基地,系统研习铁路通信与供电系统的技术架构与运维逻辑;次日转场至湖北省武汉市武汉高铁训练段室外综合实训场地,沉浸式体验高铁前沿技术的实战应用。本次实训以“传承铁路匠心,筑牢专业根基”为宗旨,依托国家级高水平实训平台,通过专家授课、设备实操、故障模拟等多元形式,将课堂理论延伸至产业一线。团队成员深入接触GSM-R专用通信系统、CTCS-3级列控技术、接触网智能监测装置等核心技术,在真实工业场景中完成从理论认知到技能淬炼的跨越,深刻体悟信息化技术驱动现代铁路发展的核心动能,为未来投身铁路事业夯实了技术和思想双重基石。(通讯员胡安琪)
初探行业核心:电务段实训筑牢通信与供电认知根基
实训首站设在武汉江岸区电务段实训基地。对于我这种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的大一新生而言,陈军老师的讲解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庞大铁路系统深处的大门。他不仅系统梳理了通信段与供电段在铁路大联动机中的关键作用,更以其丰富的现场经验,将书本上生硬的符号与复杂的原理变得鲜活。
在通信领域,陈老师深入剖析了现代铁路通信网络的架构,从基础的传输系统到至关重要的GSM-R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再到支撑列车运行控制的关键信号传输与安全保障机制。他特别强调:“铁路通信,是行车安全的‘神经系统’,其可靠性要求远高于民用通信。毫秒级的延迟都可能影响行车效率与安全。”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铁路通信技术》课程中对设备冗余和故障切换的要求如此严苛。
 
图为陈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架构 孙星宇供图
供电段的学习同样令人大开眼界。陈老师详细讲解了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从地方电网引入高压电,经过牵引变电所降压整流,再通过接触网为飞驰的列车提供动力。他指着模拟设备说:“稳定的27.5kV或25kV接触网电压,是高铁350公里时速背后的‘能量血脉’。供电段的职责就是确保这条‘血脉’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畅通无阻。”这让我瞬间联想到《铁道概论》中提到的接触网悬挂类型和受电弓原理,理论在眼前变得立体。这种理论与模拟设备对照的直观学习,极大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匮乏的短板,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埋下了理解的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在观摩学习供电组成 孙星宇供图
聚焦高铁前沿:训练段实操锤炼信息化技术应用意识
6月28日,学习阵地转移至代表中国高铁最高培训水准的武汉高铁训练段。作为大一新生,能如此近距离接触高铁运维的前沿阵地,内心的震撼与求知欲被彻底点燃。首日,专业导师为我们全景式介绍了训练段作为国家级高铁人才孵化基地的定位,并重点梳理了电务系统在高铁时代下的工种演变与信息化升级。导师强调:“高铁的‘高速度’与‘高密度’,对通信信号的实时性、可靠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信息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这让我意识到,自己所学的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正是支撑中国高铁这张国家名片高效安全运转的关键一环。
 
图为团队成员在武汉高铁训练段深入学习 孙星宇 马清秋供图
次日深入户外综合实操基地的体验,更是将学习推向高潮。在烈日炙烤下,导师带领我们面对真实的信号设备、接触网设施进行“零距离”教学。尤其让我这个通信专业新生心跳加速的是在高铁信号机房模拟区。导师演示了如何利用网管系统监控整个区段通信设备状态,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定位传输通道的隐性故障。他讲解道:“现代高铁通信,是数据驱动的。从列控信息的毫秒级传输(CTCS-3级),到车厢内旅客的WIFI服务,再到防灾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回传,背后是一张庞大、精密、高度信息化的通信承载网。”这让我对《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这门即将到来的专业课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原来那些抽象的协议和拓扑图,承载的是如此重要的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在武汉高铁训练段户外实训场学习 孙星宇 马清秋供图
在接触网演练区,虽然供电并非我的主攻方向,但导师展示的接触网参数智能监测装置(如激光测量仪自动检测导高、拉出值)及其数据如何实时回传至调度中心进行分析预警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信息化技术已深度融入铁路供电的运维流程。跨专业的认知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未来铁路“通信”与“供电”两大系统在数据层面深度融合的可能性。每一次亲手尝试连接光纤终端、查看网管告警、分析模拟监测数据的经历,都让我真切感受到指尖操作与庞大高铁系统安全运行之间那份沉甸甸的联系,书本上的“信息化”三个字,第一次变得如此具体而充满力量。
知行合一:实训反思照亮专业学习新征程
短短四天的沉浸式实训,对我这个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的大一学生而言,不啻为一盏照亮前路的明灯。
理论照进现实,锚定学习方向:在电务段,陈军老师对通信网络架构和信号传输原理的剖析,让《铁路通信原理》中晦涩的概念瞬间落地。我终于明白为何老师反复强调光纤传输的稳定性、为何GSM-R的专网特性如此重要——它们直接关乎着调度命令能否准确下达、列车位置能否被实时追踪。在高铁训练段,看到网管系统上跳动的数据流,对应着《数据通信》课本中的TCP/IP协议栈和路由交换原理,顿感抽象的知识瞬间有了生命。这让我意识到,未来三年,必须夯实数通基础、吃透铁路专网协议,才能支撑起高铁这个庞大系统的“神经网络”。
 
图为团队成员在武汉高铁训练段了解电务段相关工种 马清秋供图
实践验证真知,激发探索热情: 从在模拟设备上尝试配置简单的传输通道,到观察接触网监测数据如何通过传感器网络汇聚、分析,我深刻体会到“信息化”在铁路运维中的核心地位。每一次动手操作都带来巨大成就感,也点燃了深入钻研的渴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尝试接触如铁路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分析在设备预测性维护中的初级实践,将课堂所学尽早与行业应用接轨。
敬畏责任,明晰职业使命:烈日下,导师们一丝不苟地演示检修流程,强调“高铁安全无小事,通信畅通是基石”。在模拟故障排查时,一个参数设置错误可能导致“红光带”,直接影响行车。这让我深感震撼。作为未来的铁路通信信息化人才,我们编写的每一行代码、配置的每一个参数、维护的每一台设备,都连接着万千旅客的安全与效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将成为驱动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专业素养的永恒动力。我理解了《铁道通信规章》课程中那些严格条款背后的生命重量。
 
图为老师讲解通信机架构和相关注意要求 马清秋供图
拥抱融合,拓宽专业视野: 实训中深刻感受到,现代铁路是通信、信号、供电、车辆等多系统高度集成的巨系统。例如,列车控制信息(CTCS)依赖高可靠通信传输,接触网状态监测数据通过专用网络回传分析。这启示我,绝不能囿于单一的“通信”视角。未来学习中,我将主动关注《列车运行控制技术》、《铁路供电系统》等关联课程的核心知识,理解通信如何服务于这些系统,努力培养系统集成的思维,为未来参与或主导跨专业协作项目打下基础。
此次武汉实训,是我作为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学子认知行业、锚定方向、点燃使命的关键一步。它让我清晰地看到,通信与信息化技术是驱动中国铁路现代化、智能化奔腾不息的“核心引擎”。站在大一这个起点,我深知未来挑战巨大,但心中目标从未如此清晰:扎实学好每一门专业课,积极参与实践,练就过硬本领。我将带着实训中收获的宝贵认知、点燃的专业热情以及对安全责任的敬畏之心,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踏上后续三年的学习征程,为未来投身于中国铁路事业、守护钢铁大动脉的信息化“生命线”而不懈奋斗,贡献属于我们这一代通信信息化人的坚实力量!
 

图为团队在实践活动地点合照 孙星宇 马清秋供图
 
发布时间:2025-07-2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刀木传韵,匠心承光
  • 在岁月长河里,总有一些技艺,如璀璨星辰,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曲阜楷木雕刻,于我而言,曾是书本里模糊的“非遗符号”,而当亲身
  •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