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儒学华章,群策中华曙光

作者:湖北大学生网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2月14日早上,实践队员出发前往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的孟府孟庙景区,希望在孟子的家乡能够探寻国学中重要精粹——儒学的发展历程。作为亚圣,孟子的历史影响首先与儒学联系在一起。儒学奠基于孔子,在孔子的时代,儒学并没有取得独尊的地位,其主张也远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孔子之后,墨、道、法等学派曾对儒学提出责难和批评。 到战国时代,处士横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趋于高潮,儒家的地位似乎进一步受到了墨、道各家的冲击,所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便反映了这一历史状况。 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儒学不能不作出理论上的回应。 这种历史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将孟子推向了时代的前沿。因此,孟子对于儒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推动着儒学由此逐步走向主流意识的地位。

2月14日上午9时,我到达了孟府孟庙景区。现今之孟庙,已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东倚文贤岗,西濒京沪铁路,北枕因利渠,南临邹济公路,县城市区环拱于北,凫峄诸山雄峙于南,布局俨如画屏。我们这一路走来庙内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庙之周围绕以红色垣墙。虽然不在周末,但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依然很多,人们或是聚在一起探讨孟子的智慧,或是相互解说作为补充一起品味《孟子》中的至臻名言。

实践队成员按照景区平面图的指示找到了孟府孟庙目前的负责人,并且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与其进行攀谈。

负责孟府孟庙的老人在此地看守巡逻多年,听多了讲解员对孟府孟庙各文物遗存情况的解说,再加之老人本就喜欢研究古代文物遗迹,又做了不少功课。了解到我们此番前来是想学习孟子相关的知识,老人也来了兴致,当即带我们到府内边参观边讲解。在负责孟府孟庙的老人口中我们得知,孟府是孟轲嫡系后裔居住的宅弟,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文宗皇帝封孟轲为“邹国亚圣公”,从此,孟府又被称为亚圣府。孟府的始建年代不详,据孟庙内现存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孟氏宗传祖图碑”记载:“宋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辅守兖州访亚圣坟于四基山之阳,得其四十五代孙孟宁,因荐于朝授迪功郎,主邹县簿奉祀祖庙,迪功新故宅,坏屋壁,乃得所藏家谱。”说明北宋景佑年间就已修建了孟府,但故宅所在何处,却未曾说明。据老人多年看守此地得知:孟府前后共有七进院落,楼、堂、阁、室148间。以主体建筑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孟府二门内东侧墙壁间镶嵌着一块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为恳恩照例优免以杜攀扰事》碑。碑文中记述了明皇朝饮赐的庙户、礼生、佃户、洒扫户、差役等,不得滋意攀扰等事。另外,老人说孟府第四层院中“赐书楼”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据此可证实孟府在明代就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2月14日中午12点,我们与老人告别后前往邹城博物馆,在了解了古代的孟子与儒学之后,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儒学在当代的精彩发展,因而我们想到孟子故里的邹城所创办的博物馆里,或许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

2月14日下午2点,我们到达了邹城博物馆,果不其然我们在邹城博物馆的二楼找到了儒学在当今社会给出的答案。从邹城博物馆的儒学发展史展览中我们了解了儒学从古自今所经历的发展与变革,更是感悟如今儒学可以在“天地人我”四个层面充分挺立起每个人的主体性,让我们充分认同自我和发展自我。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价值隐退的时代,物质财富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现代人从外表看生活内容似乎很丰富,可是实际精神生活上却很空虚。而儒学可以帮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一个有价值的生命,让人肯定自己的生命,并且在精神源头上帮助人不断发展自我的潜力。夫子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和西方哲学传统最大的区分,这也是对我们自身的最大肯定。

2月14日下午5时,我们乘车离开了邹城博物馆。今日之行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感悟。儒学以“仁”为核心的理念从古自今都在教导国民从天地人我四个层面发展自我展现价值。

“天”:在终极关怀层次,儒学一向提倡“天人合一”,也就是我们将仁心推扩到最高的地步,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做到“存,吾顺事;陨,吾宁也”。和西方宗教强调“彼岸解脱”的外在超越不同,儒学更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属于“内在超越”的系统。不同特点和起点的人们可以自由做出选择,实现自我人生的真正安定和幸福。

“地”:人们应该与环境、自然和谐共存,不涸泽而渔,不过分破坏环境,这是我们将仁心进一步推扩开来的结果,一步步的实现所谓的“万物一体”,而不是现在社会中只强调人类的存在和利益的观点。

“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我们需要从自我、家庭做起,推扩每个人都具有的“不忍人之心”。“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生生之德”,要把自己所体会到的好的东西,推广到家庭,推广到社会。这种精神也就是一种刚健不已的精神,就是要把好的价值推广出去,放到整个社会来说就是“正德利用厚生”。儒学的传统中针对这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应该成为现代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

“我”:从自我做起,从“心安”做起,一步步的前行,扩大自己能力和辐射的范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这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是一个永不止步的进路,却又是一个当下即安的存在。

这就是儒学践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之路,从孔孟开始,跨越了时空,其精神一直在中国传统中流传,铁肩担道义,无数贤人大能用自己的所作所为、用自己的肉体和血泪书写了我们的历史。作为现代人,能继承这一份精神遗产,能不负前人、不负真我,才不枉这世间一行!

发布时间:2024-02-23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