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探寻东夷小镇非遗之美:新时代下的传承之路各有不同

中华泱泱五千余载,厚重的历史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化资源,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成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是国家、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所关心的问题。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体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1月9日上午,非遗探查小队前往日照市东夷小镇,分别参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割花“非遗工坊”以及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所在摊位。

“非遗工坊”创出发展新方式,代代相传绣出时代新气象
小队成员先前往日照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割花“非遗工坊”,店内摆放的工艺品不禁令小队成员感到赞叹。红、绿、黄、蓝、白等传统民俗色调的花布制成各样的工艺品,有布老虎、布马、平安锁等,有驱邪保平安、马到成功等传统寓意。传承人徐俪平为小队成员介绍了割花这门传统技艺,并为小队成员展示了割花技艺未做完的半成品鞋垫。随后,部分队员跟随徐俪平老师体验割花技艺。一针一线细细缝着未完成的布老虎,小队成员用行动表达着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采访过程中,小队成员了解到,传承人徐俪平老师是跟随着自己的婆婆学习割花这门技艺,这门技艺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从鞋垫逐渐过渡到工艺品,同时“非遗工坊”通过传授村民技艺,吸纳周边的劳动力,来带动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割花技艺的传承,多是通过传承人面对面或组织带动来进行传承,而这也是如今主流、最直接的传承方式,能在相对短时间内实现技艺的延续,同时有组织有规模地实现技艺变现,带动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

特殊的糖画“传承人”,用热爱与毅力浇筑文化之花
小队成员在东夷小镇中,发现一个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摊位,摊位上摆放着各式糖画,大多是现在小孩子喜爱的样式。经小队成员了解后,制作糖画的这个师傅姓郑,糖画的技艺是他自学来的,此外他也自学了蛋雕的技艺,这些技艺大多是他自己跟着短视频学习而来的,这不禁让队员们感到惊讶。交谈之中,郑师傅也聊到在他学习蛋雕时所经历的困难与挫折,但最终仍然是将技艺学了下来,并做出了像模像样的蛋雕作品,同时小时候学习的书法技艺也运用在了糖画和蛋雕上,这些精致的作品的确令人赞叹。
随后,小队成员在郑师傅的指导下体验了糖画的技艺,金黄的晶莹剔透的糖浆在队员的勺子里快速流动,一勾一点摇晃着画出略显稚嫩的糖画。队员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这项技艺的独特与魅力。

非遗传承的出路将往何处去?
现如今,国家、社会越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国家多次提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但究竟如何实现仍然需要诸多探索。“非遗工坊”的探索模式相对更加高效,直接推动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也助力经济的发展,这是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是传承模式的推陈出新。而像郑师傅一类的群体,受益于现代网络媒体的传播,加之自身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间接地学习到非遗的技艺,并也能运用技艺维持生活,这或许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内容的创新,但就媒体传播这一途径来看,或许并不稳定,但却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只要热爱便能有机会,并不会对受众有所挑剔。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应注意,非遗的传承不应以经济收入为目的,经济收入只是为传承人提供物质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只能归为传承过程中的附属品而非成品,若只一味追求收入,那便是落入了舍本逐末的境地。
非遗若想长久发展下去,便不能束之高阁,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才能找到适宜其传承发展的方式,无论成功失败与否,都是宝贵的经验。非遗在过去之所以能够不费力气地流传下来,是因为他们被那时的社会所需要,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所帮助。若想真正地让非遗在如今的时代也生机勃勃,则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窥见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将非遗真正地融入这个时代,保留其内核并对其进行发展,让非遗真正地流传下去。本次东夷小镇之行,小队成员也深深意识到这些,并付诸行动,通过学习技艺来加深对于非遗本身的理解。本次实践,也为后续队员的实践打下了良好基础。

文字:吕倩倩
图片:非遗探查小队队员
时间:2022-01-18 作者:张会钊 来源:张会钊 关注:
西安外事人文学院美女校花L.nono西安外事人文学院美女校花L.nono
四川美院影视艺术系美女四川美院影视艺术系美女
中国戏曲学院美女校花旋莫莫中国戏曲学院美女校花旋莫莫
太原师范生物系校园美女太原师范生物系校园美女
浙江传媒播音主持系远处的风景浙江传媒播音主持系远处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