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生网7月1日电(通讯员孙仁康)7月1日,拾遗薪继团队踏上了成都锦里探寻内画之旅,一路艰辛只为宣传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路坎坷只为亲眼看清内画乾坤,在当地政府的推荐下,拾遗薪继团队有幸采访了内画传承人梁卫卫。内画作为一种精湛的技艺,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将瓶子握在手里,仿佛就是拥有了能装进万千世界的方式,这便是对内画艺术形式的最好写实。
用铜丝做画笔,在鼻烟壶内飞檐走壁,将山川大河装进瓶子里,半个巴掌大的鼻烟壶,装下山川大河、虫鱼鸟兽,装下拇指般大小的人物。要画山水,则用牙签粗细的铜质弯钩画笔,在其内壁一周细细勾勒出墨痕,加皴,墨笔轻点,其笔法与国画的无异,这便是内画的独特魅力。
内画起源于中国明代(14世纪至17世纪),并在清代(17世纪至20世纪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最早的内画作品出现在宫廷御窑,后来逐渐传播到民间和商家。内画作为一种技艺性较高的工艺艺术,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革和创新,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完成。首先,选取适合的瓷器作为画板,然后通过小孔将布条或毛笔伸入瓷器内部。画家通过内部视角进行创作,使用细小的毛笔和颜料在瓷器内部绘制图案和图像。由于空间受限和作画方式的限制,内画作品通常要求画家具备精湛的技巧和经验。内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殊的画法和手法。由于作画的过程需要逆向进行,画家需要具备独特的空间想象力和笔触控制能力。内画作品通常细腻精致,线条纤细,色彩鲜艳。技术要求高,需要画家对瓷器材质和颜料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内画作品通常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如仙山人物、花鸟赏石、神话传说等。画家通过内画技法,将细腻的图案和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在瓷器内部,将观众引入一个微缩而精致的世界。隔着纯粹透明的材质,景物似远非远、似近非近,另一面的景致也经由水晶折射出倒影,如雾里看花,水里看月,可以说,内画将美学运用到了极致。

图为拾遗薪继团队采访梁卫卫并由梁卫卫向拾遗薪继团队进行演示讲解 湖北大学生网通讯员 邓什杰 摄
在经过简单的介绍后,梁卫卫说起了他自己更深层次的感悟。“‘一个瓶子,装天地’,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梁卫卫说起内画,这位投入自己的全部青春仍在追求的缪斯女神,他略显疲倦的脸也带了些神采,“我可以往里面装进任何东西,甚至是整个宇宙。”不止是小巧的鼻烟壶,还有大肚壶、布袋壶,以及大花瓶,所有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在他手中,都变成了一个个大千世界。
被问及为何选择内画作为创作方式时,梁卫卫表示:“内画是一种独特的手工艺术,通过在瓷器内部绘画,使作品既保留了器物的功能性,又展现了绘画的美感。我对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感着迷,并一直致力于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关于内画的创作过程,梁卫卫强调了细致和耐心的重要性:“内画是一项需要极高绘画技巧和耐心的艺术形式。首先,我要选择合适的瓷器,并细心准备器物的内壁。然后,我使用细小的刷子和颜料,反复涂抹和描绘,层层叠加,直到作品完美呈现。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和耐心的等待,但这正是内画艺术的独特之处。”对于内画的意义和价值,梁卫卫表示:“内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技艺,不仅体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精髓,也代表了传统工艺与艺术表现的结合。通过内画,我能够向观众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内画,这项古老而神秘的技艺在他手上发光发热、大放异彩。

图为梁卫卫认真地向拾遗薪继团队演示完整的内画制作过程并讲解了很多内画制作细节 湖北大学生网通讯员 邓什杰 摄
在谈及内画的未来展望时,他殷切的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将内画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并欣赏这一珍贵而独特的传统技艺。在当地政府的不断帮助下,内画也创新出了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现代内画艺术家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尝试将内画与其他媒介和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创作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新性的作品。
内画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通过细腻而精致的图案和形象,内画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价值。了解内画的历史、制作技艺和艺术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更有助于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把我国自己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