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赓续,薪火不熄

作者:许嘉璐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夏布赓续,薪火不熄
徒步走过一座又一座山城,高铁穿越一个又一个隧道,在攀过山脉的刹那,抑或是隧道明暗交错的瞬间,我误以为我读懂了重庆。八万两千四百零二平方公里的占地,当我脚真切地踏上重庆荣昌区的土地,当我手真实地抚过荣昌夏布的表皮,文化的深度与生命的意义皆在此刻一览无余。荣昌夏布,带给我的是灵魂深处的震撼和思考,如今,我方知何为“赓续”,何为“薪火不熄”。
   现代化的机器,高效率的织机,荣昌夏布,仿佛被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永久地抛弃,传承与赓续,不知从何谈起。有这么几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回到故乡的小镇,接过爷爷奶奶手中的活儿,坦然面对所有的质疑与反对,一头扎进原始的村落,接受古老的传承,只为探寻最本真的荣昌夏布。此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种苎麻,织造夏布。跟随村里的老者潜心学习,攻坚夏布最困难的问题:从质地坚硬到柔韧顺滑,那一抹柔软,直抵心房;从不便穿戴到优雅大方,那一抹亮丽,直达心间。
   我起初始终认为,非遗,是历史书中的记录,是博物馆中的文字,是古老神圣、不可触犯,是神秘莫测、束之高阁,而人们则该用最虔诚地姿态来靠近非遗、走进非遗。夏布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维维却告诉我:“商业化在非遗上的普及才是非遗真正活过来的不二法门。”我内心一震却在不断反问:商业化的非遗产品,还可以叫做非遗吗?商业化的非遗产品,是否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商品呢?然而,当你真实地触摸非遗文化,感受属于这座城市文化的温度,亲身走进非遗传承人的生活,这一刻,所有的高尚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难以维系。我们不得不直面生存的难题,非遗的落寞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撕下了瑰丽文化的虚幻,便只剩下血淋淋的生存。
 
 
   
 
图为黄维维老师给启为创新团队成员耐心讲解纺织机的工作原理,并手把手教导团队成员使用织布机。湖北大学生网通讯员 邓什杰 摄   
历史书上的文字,博物馆里的展品,以飨大众的精神国度,但当非遗的宣讲结束,当古典的表演谢幕,每个人都会面对财米油盐的琐事。高雅的大师做着外卖小哥的工作,美轮美奂的技艺被撇在角落。此刻,唯有活着!唯有商业化地走进市场,走进大众的生活,建立属于它自身的商业模式,发掘它自身的商业潜力,才能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然后,才是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
   大多数非遗,其实就在乡村的一隅,或是城镇的弄堂,它一直在我们身边,却仿佛离我们很远。我们一直在强调保护非遗,非遗本身也在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大家可以为一两次的情怀买单,但没有人会永远为情怀买单。倘若非遗永远一成不变,永远曲高和寡,永远高不可攀,它将必然会死去,所有的保护和宣传都将变成空谈,活着,唯有活着,才有意义。
   那文化的意义呢?所有的文化都是商业的附属品吗?非遗的商业革新,是需要有人来推动的,文化的意义是,永远有这么一批人,放弃了在大城市拼搏的机会,放弃了父母庇护下的安逸,扎根在文化的土地,汲取文化的营养,改变着非遗的发展模式,推动着非遗的改革创新。他们把这认为是自己生命的意义,当一群人把它视为生命的意义,这便是文化的意义。
   夏布是如此,其他非遗亦是如此。荣昌夏布用漫长的过程完成了商业化的发展,它现在运用于生活,服务于大众,传承人可以用夏布的技艺开一家小店来发展生计,荣昌夏布在时代中生存下来了。                    先是活着,才能延续;唯有活着,才有意义。

图为启为创新团队成员在荣昌夏布工作室与黄维维和李克安两位荣昌夏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合照留念。湖北大学生网通讯员 邓什杰 摄
发布时间:2023-07-24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大刀精神
  • 冀鲁边区亦称为“鲁北、津南地区”,是天津、济南两大重要城市南北相夹的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有这么一个边陲小镇,它
  •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