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党史”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书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生动记录,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暑假期间组织校外党史宣传社会实践活动,既能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将党史知识转化为传播行动,又能借助社会场景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结合暑期时间充裕、基层群众参与度高的特点,通过贴近生活的宣传形式,让党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红色文化在社会层面的传承与弘扬。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中文系宿管部成员
1. 成立专项工作组:由活动负责人,下设3个小组
- 统筹组:负责对接校外单位、协调活动时间与场地;
- 宣传组:负责制作宣传材料(手册、海报、短视频等)、记录活动过程;
- 保障组:负责志愿者培训、物资采购、安全管理及应急协调。
2. 前期筹备:
- 对接校外单位:提前与红色教育基地、社区等沟通,确定合作细节(如活动形式、参与人数、场地支持等);
- 志愿者培训:邀请党史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内容包括党史核心知识点、宣讲技巧、沟通礼仪等,确保宣传内容准确、表达生动。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中文系、各城市志愿服务站
2025年7月13日—2025年7月23日
各城市志愿服务站
1. 前期预热:通过学校官网、学生会公众号发布活动预告,介绍活动主题、流程及意义;联系合作的社区、学校、红色基地,通过其公告栏、公众号同步宣传,吸引群众参与。
2. 中期记录:志愿者拍摄活动现场照片、短视频,实时在社交媒体更新(如抖音、视频号),突出“基层群众学党史”的鲜活场景。
3. 后期总结:制作活动总结视频、图文推文,在校内及合作单位平台发布,展示活动成效;评选“优秀宣讲志愿者”,增强参与感与荣誉感。
1. 内容严谨性:所有宣传材料(故事脚本、知识手册等)需经学校党史教师审核,避免史实错误。
2. 形象规范:志愿者统一穿着印有活动标识的服装,佩戴校徽及工作证,言行得体,展现大学生良好风貌。
3. 安全管理:校外活动需集体行动,每组安排1名负责人,提前报备行程;避免前往偏远地区,夜间活动需有成年人陪同。
4. 尊重习俗:进入社区、乡村时,提前了解当地文化习俗,避免因言行不当引发误解。
1. 人员突发状况:若志愿者或群众出现身体不适,立即由保障组携带急救包进行初步处理,同时联系附近医院,必要时终止当日活动。
2. 天气影响:户外活动遇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及时转移至室内场地(如社区活动室),或调整活动时间。
3. 设备故障:播放视频、音频的设备出现问题,提前准备备用设备(如投影仪、U盘备份),或转为纯讲解、互动形式。
4. 人员冲突:若与群众发生沟通分歧,由负责人耐心解释,避免争执,必要时联系合作单位工作人员协助协调。
十、活动意义1. 对学生:通过校外实践,将课堂所学党史知识转化为传播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深化对“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理论学习,更是行动传承”的理解。
2. 对社会: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史,打破“党史教育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凝聚社会共识。
3. 对校社关系:搭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桥梁,展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后续开展更多红色教育合作奠定基础。
通过此次活动,让党史宣传从“校内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实现“青年讲党史、群众学党史、共传红色魂”的良好效果。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中文系
2025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