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至28日,武汉晴川学院设计工程学院“寻梦恩施,探访非遗”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聚焦西兰卡普、傩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地走访、技艺体验、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调研非遗传承现状与创新瓶颈,同步开展素材采集与成果传播,为非遗保护与活化积累实证资料。
对话传承人: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碰撞交融
6月26日,实践团队专程走访西兰卡普传承人周琼老师的工作室,围绕传承谱系、技艺特征、现代转型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系统学习西兰卡普的文化内涵与保护传承知识。
西兰卡普传承人周老师结合自主研发的系列织锦元素服饰,详细解析设计过程中的文化元素提炼逻辑——从传统“万字纹”“台台花”“四十八钩”中提取核心符号,通过简化线条、压缩层次、调整色彩配比适配现代服饰审美;在工艺实现上,平衡传统“通经断纬”技法与现代生产需求,关键部位保留手工织锦的质感与立体锁边,面料裁剪、批量制作则引入机械辅助提升效率。工作室陈列的衬衫、连衣裙、卫衣等服饰,将织锦纹样与服装功能巧妙结合,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在当代服饰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每一件服饰都是对传统的重新解读,既要让年轻人愿意穿、穿得出去,也要让老手艺不失魂。”周老师的分享让团队对非遗“活态传承”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图为西兰卡普传承人周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西兰卡普在服饰场景上的应用 董杨供图
走进生产基地:追溯“土家之花”的发展脉络
6月28日,团队前往西兰卡普布衣织绣生产基地,实地参观工坊运作、成品展厅,亲身体验织锦制作流程,并通过采访基地讲解员,系统梳理这项技艺的发展脉络。
作为土家族标志性传统织锦,西兰卡普被誉为“土家之花”,以独特的“通经断纬”技法为核心,色彩明艳浓烈,纹样以几何图案为主且寓意丰富,在土家族的日常生活、婚嫁礼俗中占据重要地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叶玉翠、田若兰等为其著名传承人。
基地内,从传统腰机到数字化智能织锦机的四代设备演进轨迹清晰可见,直观展现了技艺在传承中的创新突破:传统腰机全靠手工操作,一天仅能织就数十厘米;而智能织锦机通过程序控制,在保留“通经断纬”核心技法的基础上,效率提升近20倍。展厅内,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丝巾、茶具等产品,进一步体现了织锦纹样与当代消费需求的融合尝试。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传统织锦技艺 董杨 供图
明晰历史与未来:数字技术为非遗传播赋能
采访中,基地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西兰卡普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规划:其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早期多用于制作日常衣物和婚嫁嫁妆,传统工艺全靠手工完成;现代生产中虽引入机械与数码技术,但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始终得以保留。
基地打算用数字技术助力传播与传承:通过虚拟展示平台,用三维建模把纹样的演变过程、工艺细节直观呈现出来;弄套线上制作体验系统用户动手操作就能明白织锦的原理;还在整理纹样数据库,给设计创新攒点素材。
为方便青年群体深入学习,讲解员推荐了多元渠道:实地学习可前往生产基地体验工坊、当地民俗博物馆;线上资源包括专题短视频、《西兰卡普纹样集成》等专著及相关纪录片,形成“线下体验+线上学习”的立体学习体系。
实践感悟:让“土家之花”在传承中绽放新彩
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系统把握了西兰卡普的历史脉络、技艺特征与创新路径,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碰撞产生的活力。团队表示,将整理此次采集的素材与调研成果,通过校园展览、设计创作等方式传播西兰卡普文化,助力这项非遗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让更多人感受西兰卡普的非遗魅力,实践团队同步推出3张可视化宣传海报,并以“传统纹样+现代设计”为核心,通过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扩散传播。
非遗元素可视化海报 团队成员易晗设计
“传承不是复刻过去,创新也不是丢掉根本,”团队负责人表示,“希望这朵‘土家之花’能在守正创新中,绽放出更绚丽的时代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与基地工作人员合影 董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