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好满足养老多样化服务需求,探索网格化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展现新时代青年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与担当,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鲁韵颐养实践队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沙河镇路旺原家村探寻在老龄化背景下,传统村庄如何破解养老难题的实践活动,让 “夕阳红” 绽放别样光彩。
路旺原家村,这个有着 1551 人的村庄,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数据显示,全村 60 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 30%,80 岁以上老人约占 5.7%,90 岁以上老人有 23 人,甚至还有 2 位百岁老人。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村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的现实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日益增长的多元养老需求面前,逐渐显得力不从心。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曲阜师范大学鲁韵颐养实践队在村委会的积极协助下,开展了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分成多个小组,深入村庄的各个角落,与村两委成员进行细致沟通协作,走访了众多村民家庭,采访了包括老人、志愿者、村干部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力求全面了解当地养老的真实情况,收集最实际的养老需求。
为了能够精准熟悉当地的养老现状,把握网格化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整体概貌,实践队员首先联系到了莱州市沙河镇路旺原家村党支部副书记原兴顺。原兴顺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村庄的基本情况,当谈及养老问题时,他坦言,如何让村里的老人真正实现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村两委成员们必须认真作答的一道重要民生考题。这些年来,村两委成员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

图一为莱州市沙河镇路旺原家村网络互助圈分布示意图。于子涵 供图
面对村庄严峻的养老困境,村两委经过反复研讨和实践,启动了 “爱行礼运—呼助宝” 平台项目,同时同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经过长达六年的不懈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网格化邻里互助养老之路。“养老服务要做到精准,网格划分是基础。” 原兴顺向实践队员们介绍道,网格划分严格遵循 “围绕老人、就近划圈” 的原则,同时充分兼顾老人的个人喜好,“老人喜欢和哪个志愿者交流,就安排谁服务”,从距离和情感双重维度出发,让养老服务更加贴合老人的心意。这种 “定制化” 的划圈方式,使得养老服务能够精准覆盖到每一位有需要的老人。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与老人,要么居住在相邻的街巷,方便随时提供帮助,要么有着良好的沟通基础,能够更好地理解老人的需求,这使得服务启动更加迅速,陪伴也更具温度。
实践队员们以 “观察者和记录者” 的身份,深入到村庄的各个网格中,亲身体验和解读这种独特的养老模式。他们先是在村委会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了解了网格划分的具体标准、志愿者的招募流程以及服务的具体内容等。随后,他们又分别走访了不同网格的志愿者,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志愿者们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参与养老服务的经历和感受。其中一位志愿者说:“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想着能帮邻里做点事,没想到做着做着就放不下了。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我就觉得特别有意义。” 队员们还跟随志愿者一起,体验了为老人提供的日常服务,如帮助老人打扫房间、陪老人聊天、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购买生活用品等,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一手素材。
在与村两委成员的进一步交流中,队员们详细了解到了这种养老模式诞生过程中的 “阵痛与成长”。最初,“邻里互助” 这个概念在村庄推广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很多村民对 “义务服务” 存在疑虑,担心自己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任何回报,甚至还有人担心会因此惹上不必要的麻烦。面对这种情况,村两委成员们没有退缩,他们决定以党员和乡贤为突破口,带头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村党支部书记率先垂范,每周都抽出时间去看望村里的几位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陪他们聊天解闷。乡贤们也积极响应,纷纷出资出力,为养老服务提供了物资支持。同时,村两委还定期举办 “孝老爱亲” 活动,如举办敬老宴等,营造了良好的孝老爱亲氛围,逐步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在这个过程中,多名特殊老人率先享受到了这种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带来的实惠,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这让其他村民们切实看到了这种模式的实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路旺原家村在养老模式上的探索,收获了诸多的认可和荣誉。原兴顺个人凭借在养老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荣获全国 “敬老爱老助老模范” 等多项荣誉称号;村庄也凭借这种创新的养老模式,获得了山东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还有 16 名志愿者获得了齐鲁邻里互助模范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村庄过往实践的高度肯定,更赋予了这种养老模式新的使命 —— 为其他乡村提供可借鉴的养老 “样本”。

图二为沙河镇路旺原家村获山东省乡村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优秀案例奖称号。于子涵 供图

图三为路旺原家村16名邻里互助志愿者获得齐鲁邻里互助模范称号。于子涵 供图
路旺原家村的夏日,因为这种网格化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多了几分别样的温情。这个村庄成功从老龄化的困境中突围,以邻里互助为笔,书写出了一份精彩的乡村养老温暖答卷。这里的实践,为中国乡村养老提供了一份 “可触摸、可借鉴” 的宝贵样本。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志愿者搀扶着老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的身影被拉长,这一幕成为了乡村养老最美的风景,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乡村养老有着无限的可能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