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铁轨上淬炼锋芒 —— 智测先锋团队信阳实践记

作者:罗京 来源: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信阳电务段的铁轨在晨曦中泛着冷光。一群背着仪器箱的年轻人踩着露水走来,他们胸前的"智测先锋"徽章在朝阳下格外醒目。这支由高校学子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正带着自主研发的道岔监测设备,开启一场将实验室理论熔铸于铁路一线的实践征程。

  晨曦中的出征:带着初心奔赴现场
  凌晨五点的站台上,队长罗京蹲在地上反复调试设备接口,额前的汗珠滴落在仪器屏幕上,晕开一片细小的水纹。"这组传感器校准了七遍,误差控制在0.3毫米内。"他边说边将设备装进定制防震箱,箱壁上贴着的团队合照里,十几个年轻人的笑脸格外灿烂。为了这次实践,团队熬过三十多个通宵,将课本上的力学模型转化为可实操的监测系统,此刻每个零件都承载着他们对"学以致用"的期待。
  当团队走进信阳电务段时,值班师傅早已在调度室等候。"道岔是铁路的关节,你们的设备要是能精准捕捉它的'脉象',可是帮了大忙。"老段长指着墙上的线路图说,指尖划过纵横交错的轨道网络。这番话让队员赵博攥紧了手中的设备图纸——那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此刻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图为团队成员测试转辙机
  调试区的实战攻坚:在误差里寻找真理
  午后的设备调试区弥漫着机油与金属的气息,道岔转辙机运转时发出沉闷的轰鸣。罗京小心翼翼地将传感器贴在钢轨连接处,数据线像神经末梢般延伸至监测终端。"3,2,1——启动!"随着李师傅一声令下,屏幕上跳动的转换力数值突然定格在异常区间。
  "理论值78牛,实测92牛,偏差14牛。"队员张俊如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她迅速翻阅设备手册,手指在参数表上飞快滑动。赵博则趴在铁轨旁,用手电筒照着接口处:"这里有氧化层,可能影响数据传输。"夕阳西下时,第五次校准终于完成,当屏幕上的曲线与标准值完美重合,调试区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李师傅看着这群满头大汗的年轻人,递过毛巾时轻声说:"铁路技术容不得半点虚功,你们今天跨过的是从实验室到现场的第一道坎。"
  图为成员调试检测数据
  暮色中的顿悟:在铁轨上读懂责任
  暮色染红天际时,团队围坐在铁轨旁复盘。刘志明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对比曲线,其中一条被红笔圈出:"第三次调试时忽略了温度补偿,这是典型的书本思维。"队员们的讨论渐渐深入,从技术参数延伸到铁路安全的意义。
  "你们知道吗?去年暴雨冲毁线路,正是靠精准的监测数据提前预警,才避免了事故。"李师傅的话让喧闹瞬间安静。他指着远处信号灯说:"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上千名旅客的平安。"这句话像重锤敲在队员们心上,赵娜突然想起出发前老师的嘱托:"搞铁路技术,首先要学会敬畏生命。"
  返程的列车上,队员们的仪器箱里多了份特殊的礼物——李师傅手写的《道岔故障案例集》。扉页上写着:"设备有价,安全无价。"罗京在实践日志上写下:"我们研发的不只是监测仪,更是守护旅途的眼睛。"
  如今,智测先锋团队的设备已完成第八次迭代。那些在信阳电务段记下的参数、画下的曲线、悟到的道理,正化作铁轨上的精准数据,守护着列车的每一次平安穿行。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铁路安全的距离,在实践的熔炉里,将青春的锋芒淬炼为守护出行的力量,让高校实验室的智慧之光照亮千里铁道线。
  图为团队合影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在铁轨上淬炼锋芒 —— 智测先锋团队信阳实践记
  • 跨校携手探非遗 匠心传承谱新篇
  • 跨校携手探非遗 匠心传承谱新篇
  • 近日,计算机工程学院与苏州工学院实践团赴宿迁泗洪半城镇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学子们探访文化场馆溯源洪泽湖渔鼓与刻纸门花发展脉络,在
  • 07-13
  • 探访革命根据地,传承红色血脉:“烛光”在行动
  • 湖医药“只此青绿”实践队:粘土艺术里的护水医学课
  • 青绿实践护水脉,滤器传知润童心
  • 青绿实践护水脉,滤器传知润童心
  • 7月5日,湖北医药学院“只此青绿”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十堰市茅箭区北京小镇社区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活动通过“科普+实践+创意”模式,以数
  • 07-13
  • 踏访非遗故地 ——"儿童教育帮扶团"小马灯调研
  • 思政赋能双向成长:高校实践团的垃圾分类育人课堂
  • 青春添亮色,童心共飞扬,三下乡志愿者的陪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