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革命根据地,传承红色血脉:“烛光”在行动

作者:“烛光”队伍 来源:“烛光”队伍

       在七月的骄阳中,我校“探访革命根据地,传承红色血脉”活动拉开帷幕。“烛光”队伍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红色基因的热忱,踏上征程。7月4日,我们小组奔赴孝感市大悟县白果树湾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景区,在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开展实践,探寻革命印记,传递红色精神。
  白果树湾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景区,坐落于孝感市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1941年4月底,新四军第五师移师至此,这里成为师司令部和鄂豫边区党委及行政公署驻地,也是华中五省抗战指挥核心。在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任质斌等先辈带领下,以大悟山为中心,创建起横跨鄂豫边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岁月流转,当年的烽火战场,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承载着不朽的抗战记忆,恰似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供后人瞻仰、铭记。
  踏入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馆内陈列,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新四军第五师从艰难起步,在残酷的抗战环境中,发展成五万雄狮,抗击近15万日军与8万多伪军,粉碎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反共高潮,为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被中共中央华中局盛赞“独立工作第一,发展第一”。这些史实,是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的壮丽史诗,让我们深刻领悟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我们小组肩负使命,开展两项重要工作。其一,邀请馆内游客参与线上调查问卷填写。游客们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却因对红色历史的崇敬汇聚于此。填写问卷时,他们或驻足思索,或与同伴轻声交流。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颤巍巍接过问卷,认真作答,他说:“这些历史不能忘,年轻人要多了解,把精神传下去。”还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填写,轻声给孩子讲述新四军的故事,让红色种子在幼小的心灵萌芽。每一份问卷,都是一次红色精神的传播,我们收集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大众对革命历史的关注与传承的决心。
  其二,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工作人员长期浸润在红色历史氛围中,对馆内一草一木、一史一事都饱含深情。采访中,他们详细讲述纪念馆的历史沿革,从最初记录史实,到如今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全方位展示新四军第五师的光辉历程。他们提及,每年接待数十万游客,见证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触摸历史、感悟精神。有位工作人员谈到,自己的工作就是“让历史说话,让精神传承”,这份坚守,让我们看到红色文化传播者的担当。他们还分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细节,那些在史料背后,先辈们的艰辛与执着,让我们对革命历史的理解更深刻、更立体。
  此次探访,于我们而言,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在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先辈们真实的战斗与奉献。“烛光”小组的行动,是微小却坚定的传承努力。我们深知,革命根据地是红色血脉的源泉,每一次探访、每一次交流,都是为红色血脉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烛光”不会停下脚步。我们将把在白果树湾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带回校园,传递给更多同学。通过分享会、主题活动,让红色精神在校园里传播开来,激励更多青年学子,铭记历史、传承血脉,以青春之我,续写红色华章,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为国家、为民族奋勇拼搏,让“抗战小延安”这般的红色火种,在新时代燃烧得更加炽热,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探访革命根据地,传承红色血脉:“烛光”在行动
  • 踏访非遗故地 ——"儿童教育帮扶团"小马灯调研
  • 思政赋能双向成长:高校实践团的垃圾分类育人课堂
  • 青春添亮色,童心共飞扬,三下乡志愿者的陪伴时光
  • 和风睦里暑期社会实践队携手滨江社区开展“庆八一”军
  • 课业辅导暖时光,陪伴同行共成长 ——和风睦里志愿服务
  • 课业帮扶启智慧 传统文化润童心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