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渔业发展,海鲜市场调研进行时
为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深入了解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现状,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持,曲阜师范大学“青”力而行,智绘桑梓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1月16日奔赴日照市的中心海鲜市场,开展了一场全面且深入的调研活动,旨在挖掘海鲜市场运营的各个环节,为推动当地渔业产业升级贡献智慧力量。
实地考察,把握关键
当日清晨,天刚破晓,海鲜市场便已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新鲜捕捞的海产品被迅速搬运上岸,送往各个摊位。实践队员们精神抖擞,怀揣着精心设计的调研问卷与满满的热情,一头扎进这熙熙攘攘的市场之中。实践队员们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海产品的种类与供应情况。在市场中穿梭时,他们发现这里的海产品种类极为丰富,既有常见的大黄鱼、对虾、梭子蟹等,也有一些较为珍稀的贝类和深海鱼类。队员们与多位摊主耐心交流,详细记录下各类海产品的进货渠道、每日到货量以及淡旺季供应差异。一位经营虾类生意多年的李姓摊主表示:“每年春季,本地海域的虾类资源最为丰富,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品质上乘。但到了夏季休渔期,我们就得从其他地区调货,成本增加不少,价格也会有所波动。”
图为实践队员与摊主交谈。张云凤 供图
深入内部,了解情况
海产品价格波动因素是本次调研的重点之一。队员们通过与摊主、批发商以及市场管理人员多方沟通,了解到影响价格的因素错综复杂。除了季节因素,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最为显著。当某种海产品大量上市时,价格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反之,若受到恶劣天气、渔业资源减少等因素影响,供应量减少,价格则会大幅上涨。此外,运输成本、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海产品需求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价格的波动。
图为实践队向摊主了解情况。张云凤 供图
在海鲜市场的管理办公室,队员们与工作人员探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从严格的产地准入制度,到日常的抽检流程,市场为确保海鲜的品质安全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机制。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对每一批次的海鲜都进行详细记录,一旦发现问题,能迅速追溯源头,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顾客购买,情况纪实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市场动态,实践队员们还积极与前来采购的消费者交流。他们手持问卷,礼貌地询问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对海产品价格的接受程度以及对海鲜市场环境和服务的满意度。一位正在挑选螃蟹的张先生告诉队员:“我每周都会来海鲜市场采购,最看重的就是海产品的新鲜度。价格方面,只要不是太离谱,都能接受。但希望市场能在卫生方面做得更好一些,这样购物也更舒心。”通过对消费者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队员们发现消费者对海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高度关注,同时也对海鲜市场的购物环境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为实践队员与顾客交流。张云凤 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尽管当地海鲜市场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活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市场信息化程度较低,摊主们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难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冷链物流设施尚不完善,部分海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较大;此外,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导致当地优质的海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此次海鲜市场调研活动,不仅为实践队员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的宝贵机会,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关注当地渔业经济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未来,调研团队还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形成一份详尽的调研报告,为当地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深入内部调研,让实践队队员对海鲜市场的运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实践出真知在此次活动中有了具体的体现,实践对将不断努力完善,争为群众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图为实践队与摊主合影。张云凤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