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携手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中国青年网潍坊7月26日电(通讯员 殷海萍)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暴力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人为宣泄负面情绪或为吸引关注,肆意发布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等信息,由此滋生的网络暴力事件不时出现,严重侵害公民合法权益。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针对网络暴力问题,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净言”社会实践队于7月26日在山东省潍坊市部分地区展开了调研和采访活动。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经过充分酝酿后正式出台,从网络信息这个根源上为网络暴力治理提供针对性方案,明确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坚持源头防范、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协同共治的16字方针和原则,建立网络暴力信息监督管理机制,鼓励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中国网民群体中青少年的占比约18.3%,未成年网民破1.93亿,而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加上青春期躁动的心理和昂然的情绪,在网络上容易扮演“愤青”角色。《规定》的出台加大了对网络暴力问题的治理力度,有力推动了良好网络生态的建立。
带着诸多问题,法学院“净言”社会实践队成员在当地学校周围展开了采访。就如何看待该《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及对网络暴力问题的询问,一名家长回答道:“现如今社会迅速发展,网络无处不在,《规定》的出台表明政府及时回应了我们对用户权益保护等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说把涉网络暴力违法违规情形计入用户信用记录、列入黑名单等处置手段都无疑时刻提醒着屏幕后的“键盘手”们三思而后行,让社会各个群体都做到有法可依。我们家长和学校也明白携手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 ,让孩子做到文明上网的同时避免遭受网络暴力的伤害。”诚然,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主要的教育载体,必须发挥应对网络暴力的主体功能,共同建构起改善青少年社会化环境的教育督导系统。

《规定》对“网络暴力信息”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网暴成本低,造成危害大,影响范围广,编写几句恶毒的文字,制作一段造谣生事的视频,发到网上费不了多少事、花不了多长时间,但对他人构成的侮辱诽谤、威胁恐吓却十分严重。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言论,更会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网民实施网络暴力,大都是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泄愤懑之情,但我们不应因此就放松警惕,必须关注网络暴力的一系列病毒式的连锁效应与污染效应,尽早阻断其发酵状态,避免负面情绪在网络上“滚雪球”似的扩大,减少受害者。
“净言”社会实践队成员相信,净网绝非一朝一夕,清朗靠的也不是一招一式。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生态需要不断强化社会共治和监管执法,广大网民要“围观”客观中立,“吃瓜”适可而止,“转发”经过思考,法律底线永远不可逾越,守住指尖上的文明,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