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针线里,解锁非遗活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30 阅读:
    来源:卢家龙
为响应党的二十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2025年7月14日至16日,广西师范大学“古韵新探”实践团队深入广西百色市靖西旧州古镇,以“探民俗文旅、促文明共融”为核心,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循着博物馆、古戏台、风情街、历史遗址的文化脉络,在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对话、民俗场景的细致观察中,挖掘壮族文化当代价值,为边疆文旅融合注入青春智慧。
 调研首站,团队走进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在非遗体验区,绣球传承人黄老师成为团队了解壮乡技艺的“活教材”。“一个绣球要过浆布、绘图、刺绣、填充、缝合五道关,单刺绣就有平针、盘金、打籽等8种针法,铜鼓纹对称绣制最考验功夫,每一针都得对准中轴线。”黄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述绣球的文化变迁:“早年是壮族青年定情信物,如今绣上‘吉祥如意’‘民族团结’,成了传递祝福的文化符号。” 团队成员围坐记录工艺细节,还上手尝试基础刺绣。黄老师展示的3件老绣球尤为珍贵,纹样里的农耕、节庆场景,为挖掘文化价值提供了实物参考。随后,团队参观馆内壮锦、木偶戏等非遗展品,进一步触摸旧州民俗的丰富内涵。

(图1: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在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向工作人员黄老师学习绣球刺绣) 
离开博物馆,清代古戏台映入眼帘。这座青砖木构建筑的台侧墙壁上,“将士浮雕”清晰刻画着壮族先民守卫边疆、协同作战的场景,无声诉说着边地精神。古戏台曾是山歌对唱、木偶戏表演的热闹场所,如今虽不日常演出,但每逢节庆,老人仍会在此唱山歌、讲历史,让民俗记忆延续。 团队细致拍摄浮雕时发现,将士铠甲纹样、兵器样式,竟与绣球上的铜鼓纹、祥云纹巧妙呼应——民俗工艺里藏着鲜活历史,这正是精神文明的生动载体。围绕“古戏台与民俗传播”,团队提出“设置山歌故事牌”的建议,让游客直观读懂民俗背后的历史底蕴。
 绣球风情街上,数十家商铺挂满五颜六色的绣球,72岁的韦奶奶摆摊十余年,摊位上的绣球均为手工制作,从巴掌大的迷你款到30厘米的装饰款,价格20元至120元不等。“现在游客爱买创新款,手机挂饰绣球、乙游联名款最受欢迎,一天能卖二三十个。”韦奶奶笑着展示刚售出的联名绣球。 团队同步开展问卷调研,150余份反馈显示,80%游客买绣球是为“留纪念”或“送朋友”,不少人期待“绣球制作体验课”。韦奶奶的摊位,正是“民间传承”与“旅游消费”双向赋能的缩影:手工绣球守住文化本真,也为居民带来收入,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的生动注脚。

(图2: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与韦奶奶交流绣球售卖与制作情况)

(图3:实践团队成员驻足观赏街边商铺售卖的各式绣球)
调研最后一站,团队来到瓦氏点将台。史料记载,明代瓦氏夫人曾率壮族“狼兵”赴东南沿海抗倭,屡建奇功,其爱国精神至今是旧州文化核心符号。围绕“历史人物与民俗IP打造”,团队建议将瓦氏故事融入绣球讲解、山歌创作,让游客在体验民俗时,感受边疆人民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触摸到边疆文化的活力与潜力。”团队成员黄柯岚感慨。后续,“古韵新探”团队将推动“绣球体验套餐”“历史文化讲解牌”落地,助力旧州古镇实现“传统技艺活态传承”与“旅游经济提质增效”的双向发展。 用青春脚步丈量边疆,用专业能力解码民俗,团队以行动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助力文明共融的道路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图4:“古韵新探”实践团队在旧州古镇合影留念)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新闻推荐
  • 于细微处见真情,在陪伴中共成长
  • 于细微处见真情,在陪伴中共成长

  • 2025年8月13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走进扬州市宝应县小
  • 08-23
  • 炮台览胜悟兵韬,研学探微启智扉
  • “传承文化,继往开来。”未来,我们将继续挖掘更多像澳门大炮台这样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实践基地,创新教育形式,让兵家文化等中华优
  • 07-13